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推荐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新形态意蕴

作者:丁匡一 谢怡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22-04-06

“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这都深刻体现出,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之以恒地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内蕴。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段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新形态意蕴。从现代化转型的世界历史和现代化转型的类型比较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新形态具有如下主要意蕴。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决议》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层次:其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消灭剥削、保障公平、追求平等确立了根本性的制度基础。其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其三,强化了法治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尊重和保障人权,为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了法律保障体系。其四,改善民生,维护并增进民众的切身利益。“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取消农业税,不断推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平等化提供了普惠性的利益基础。其五,“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持续发展的文化事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持。总之,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单一的资本现代化模式,超越了资本逻辑,致力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与之相对,既往的西方现代化理论,隐含着西方中心主义的命题,它一定程度上预设了两则不言而喻的假设,一则: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二则:现代化等于资本化。貌似现代化道路仅有一种普遍性的模式,即西方资本化道路。在这种隐含的西方中心主义框架中,资本被置于现代化道路的核心,资本逻辑成为西方现代化转型的显性、中心逻辑。针对西方现代化、市场化框架中的资本逻辑,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进言之,资本实质上是一种隐性的支配性权力,这一隐性权力乃是剥削、阶级化、不平等、压迫以及人的片面发展等状况的内在根源。在这种背景下,以资本为核心逻辑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实际上是以贬斥、剥夺人的价值与全面发展为代价的。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以资本为基底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将资本的增殖、利润的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内驱力,且存在加速化发展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生产与消费均以资本扩张为导向,衍生出非理性的生产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当代以来,西方现代化道路更是催生了以符号化为特征的消费主义。在消费主义背景下,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并非基于合理的人的需要,而是以浪费性生产、浪费性消费为特征。在资本的驱动与塑造下,自然、生态、资源均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在资本趋于中心的同时,生态与自然则趋于边缘,进而,西方现代化道路导致了严峻的生态危机与自然危机。可见,在资本现代化的道路中,因资本与生态的内在的根本性冲突,资本主义在结构上和本质上就无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逻辑,它从社会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出发考量、控制生产与消费等经济生活,克服了资本生产的非理性与无序性,超越了消费社会,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实践的形式深刻而全面地演绎了马克思主义内含的生态思想,积累并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改革开放以来,党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决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蕴。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资本的积累与集中必然导致垄断的产生。资本垄断与国家机器相结合就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因此,西方现代化的道路是一条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道路。在确立以欧美为主体的西方中心化的同时,也必然将亚非拉地区边缘化与他者化。裹挟着国家权力的、冲出国界的垄断资本势必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与掠夺。因此,帝国主义总在争夺生产资源与消费空间,垄断资本总是在寻求生存与增殖的地理空间。资本扩张所必然导致的国际利益的争夺与冲突,最终往往以战争的极端形式来呈现资本的恶性对抗。从历史上看,西方现代化道路无法规避“修昔底德陷阱”,一国之崛起往往以另一些国家的衰落为前提。同此,两次世界大战都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欧洲爆发,这也绝非历史之偶然。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规避了资本现代化道路的逻辑,坚持共同体利益优先的原则,追求社会价值与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在国际关系实践方面,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不仅拒绝、抵制了欺凌、掠夺、霸权的西方现代化道路,而且,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决议》指出,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强调,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对外工作顶层设计,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战略谋划,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取得了显著的历史性成效,“经过持续努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总之,“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这都深刻体现出,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之以恒地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内蕴。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