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城市化本质是让农民富起来
作者:周悦    文章来源:  
本报讯(记者周悦)“ ‘十二五’中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将突破50%的关口,中国城市人口将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12月1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城市化的情景。


土地城市化并非真正城市化


蓝皮书提出,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在10%左右的高位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总额将突破37万亿元,人均GDP将达到4000美元左右。但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城市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不能停留在土地城市化的层面,应更加关注人的城市化。

  “在人的城市化过程当中,一个巨大的障碍就是进城农民工难以转成市民。”蓝皮书认为,这不仅是户籍问题,改变户籍并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市民化问题。城市化过程的本质是要使农民富裕起来,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就业、住房、加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翼认为,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就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农民工的转户。

  蓝皮书提出,中国未来只能走常住人口城市化、基本服务均等化的道路,仅仅走流动人口户籍化的城镇化道路不可持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有力地证明,无论城市政府如何努力,想要限制农民工进城,已绝无可能。那种不以投资改变产业布局,而仅仅以“宜居城市”的设计而强制疏散人口的做法,迄今为止都以失败告终。而户籍制度的最后一道门槛——给予当地户籍城市居民以优先使用城市公共资源的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做法,也会在劳动力的短缺中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废除户籍制度的资源配置功能,还其以人口信息的登记本貌,也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以身份证管理人口、以常住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的城市化道路,是中国未来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城乡居民物价波动承受力下降

蓝皮书认为,在对物价波动的承受力方面,城乡居民的物价波动承受力下降,比2006年、2007年、2009年均有明显下降;在消费信心指数方面,城镇居民稳中有升,但农村居民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蓝皮书考察了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后认为,在收入增长乏力、物价上涨、房价高位运行、社保体系尚不健全的现实压力下,个人经济状况已三年蝉联影响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感受的首要因素。

  职业满意度对城镇居民的总体生活感受位列影响力第二位,两成城镇居民首选理想职业是公务员。这反映出整个社会对公务员群体的艳羡,工作稳定、收入高、社会保障充足、有更多的踏入仕途的机会。其后依次是企业家(13.9%)、政府官员(13.2%)、医生(12.7%)。

  在分析城镇居民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时,蓝皮书指出,排在首位的是对收入水平不满意。其中,城镇居民对收入水平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对工作压力、发展机会、工作环境与自身能力兴趣匹配程度等的关注程度。


就业将成“三分天下”态势


“从就业来看,三个产业将逐步形成‘三分天下’的态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下降到37%左右,第二产业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从业人员下降到27%—28%,第三产业则增加到35%左右。第三产业和农业劳动比重基本接近,这三个产业从业人员基本持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表示。蓝皮书指出,2010年就业形势与2008年和2009年相比,总体情况有所好转,但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劳动力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东南沿海制造业集中的地区,结构性的“招工难”问题再次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加上大量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军队退伍人员,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规模在2400万人左右。政府应通过立法实现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努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要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和独立创业,鼓励合法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12-22 10:03:00 点击708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