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视角
乌拉尔冶金业的沉浮与俄罗斯

作者:黄立茀 时间:2010-02-05
2008年8月,莫斯科科学出版社推出了由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B.B.阿列克谢耶夫(В.В.Алексеев)和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俄联邦功勋学术活动家Д.В.加夫里洛天(Д.B.Гаврилов)教授合著的专著《自古至今的乌拉尔冶金业》 (Mеталлургия Урал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лней)。

专著用长达886页的篇幅,173个统计图表,大量历史文献和统计数据(大部分资料,特别是苏联时期的资料是首次出现在学术著作中),再现了乌拉尔冶金业自古至今,尤其是近三百年的发展进程。以下择要介绍该书主要内容。

-、乌拉尔冶金业: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经济支柱

公元前4000年到17世纪,乌拉尔是世界冶金业的发源地之一。在18世纪初,彼得大帝为了开辟出海口,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在乌拉尔地区建造了一批规模巨大的高炉和锤击金属加工厂。

“18世纪到19世纪之交,俄国4/5的生铁和铁、100%的铜都是由乌拉尔提供的。由于成立了乌拉尔冶金区,在18世纪的俄国,金属的生产能力已达到和超过了西欧国家的水平。”强大的军事工业的潜力为俄国提供了战胜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瑞典和奥斯曼帝国的条件,俄国得到通往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18世纪俄国开始腾飞。

在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俄国的生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生铁产量的1/3以上,全世界的铜大约有1/4是由俄国生产的。

但是,俄国农奴制阻碍了乌拉尔冶金业工业化的步伐,到19世纪中叶,俄国失去了世界生铁生产的领导地位,降到世界第四。

十月革命以后乌拉尔冶金业再次跻身于世界冶金巨头行列。在193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斯大林加速工业化和动员型经济的政策,使乌拉尔冶金业完成了根本性的技术改造。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生铁和钢的产量上几乎超过了西欧所有工业发达国家,位居欧洲第二位和世界第三位。卫国战争期间,乌拉尔变成了“兵器的锻造车间”, “集中在乌拉尔地区的强大工业力量,奠定了反法西斯同盟的经济基础,对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起着决定性作用”。

1971-1991年,乌拉尔冶金业达到鼎盛时期。其标志是,1980年代初,苏联在人均黑色金属的产量方面超过西欧所有国家,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在生铁和钢的产量上,苏联位居世界第一位,而苏联金属产量的1/4是由乌拉尔贡献的。乌拉尔冶金业的巨大实力使苏联与西方国家经济水平接近,1980年代初,苏联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1985年苏联的工业品产量达到美国工业品产量的85%。

二、苏联解体以后:乌拉尔冶金业从危机走向复兴

1991年以后的政治经济急剧变动,使乌拉尔冶金业几乎遭受灭顶之灾: “冶金工业没有做好向市场经济关系过渡的准备。企业失去了国家的财政支持和国家订货,传统的供应和销售体制被破坏,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生产联系中断,资金周转不足,投资削弱,原料、电力、燃料、交通服务价格急剧提高,国家对冶金产品需求大幅降低,飞机、导弹、宇航技术、舰艇、潜艇、重武器的生产全部或几乎全部终止,与机械制造、机床制造相关的冶金产品需求大量减少,乌拉尔工业品产量缩减了两倍,冶金生产急剧地衰退”。

乌拉尔冶金业能否适应市场经济条件,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作者运用大量最新资料和研究成果,探讨了90年代以后乌拉尔冶金业如何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将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1-1994年:适应市场条件的时期,为保存和继承苏联时期主要的生产实力而斗争;对企业财产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新的生产管理结构;积累周转资本:寻找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走出国内市场;尝试以地方政权对保护当地工业潜力的关心为支点,通过建立各种联合、金融集团、股份公司、联盟,集体性地捍卫集团的利益。”

“第二个阶段,1994-2003年:形成囊括冶金生产所有环节——从矿石开采到高品质产品生产的大型纵向一体化结构的时期,巩固所有制和金融资产的新形式,在新的集团框架下,确立其他的生产一技术联系,形成集中的、金融的、技术和市场协调的政策,制定自己公司发展的长期战略。”

“第三个阶段,2003-2007年:是向在现代技术工艺和先进设备基础上运转的企业实施彻底现代化的大型计划注入资本的纵向一体化过渡时期,建设以最新设备为基础的新型企业,拓展自身对毗邻国家和上下游生产的影响,公司走出俄罗斯疆界,在国外收购资产和企业,旨在将其中某些公司转型为跨国集团。”

作者具体阐述了三个阶段乌拉尔冶金业的发展进程。1992-1994年,对乌拉尔冶金业进行了私有化改造,大多数企业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例如,苏联冶金旗舰企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联合企业, “被评估1200万美元,而国际公司评估为250亿美元”。 “昔日党的、苏维埃的代表和有前科的精英,首先成为这些财产新的所有者”。由于对财产进行了分割,苏联时期统一的生产联系遭到破坏,乌拉尔冶金生产量急剧下降,以“乌拉尔机器”企业为例,1998年其生产下降到1989年的14%。

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主要的趋势是通过组织联合或购买股份,建立纵向一体化结构。此期间,形成了众多大型的企业集团。

苏联时期, “乌拉尔冶金企业与国外市场没有任何联系”。向市场经济过渡以后,国家对冶金产品需求急剧减少,迫使乌拉尔冶金企业不得不寻找国外市场。乌拉尔各冶金企业开始向其他国家提供原料和半成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出口商。目前,近50-60%的黑色冶金产品和80-90%的有色冶金产品是用于出口。

由于乌拉尔冶金业对转向市场经济以后危机的应对措施积极适当,以及国际金属市场价格提高,乌拉尔冶金业在2000年代初走出谷底。 “2000年代初,由于国际金属市场价格不断提高,以及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生产结构,生产盈利增加,冶金公司利润增长”。

新世纪以后,由于“出现了有利于积累资本和旨在实现对企业进行技术设备更新计划,把资本投向基础的、先进的技术工艺的条件”,对乌拉尔冶金业进行最新现代化技术改造的投资增加,而且投资主要来自于企业自身的利润。2000—2005年,俄罗斯冶金业投资额增长了2.6倍,特别是在2004-2005年投资额增长强劲。如果2000-2003年年均增长10.17亿美元,那么2004-2005年达到30.68亿美元。投资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和贷款,2004年的比列是:49.1%来源于利润,26.2%来源于折旧,24.7%一增加贷款。

作者在结论中指出, “乌拉尔艰难地渡过了国家社会一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工业企业所有制的变迁。走过了所有的困难,乌拉尔冶金综合体保存了基本的实力,主要的生产和技术干部潜力,适应了市场条件。现在乌拉尔的黑色冶金生产量接近90年代的水平;而一系列有色冶金产品产量超过了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尽管俄罗斯国家对冶金产品的需求大量削减,但是今天乌拉尔钢铁冶炼仍居世界第四,俄罗斯因此保持了世界上最大的冶金强国的地位。

三、几点启示

该书在丰富翔实史料基础上的系统研究,对了解乌拉尔乃至苏联冶金史和当代俄罗斯经济恢复发展有以下启示。

1.近代以来乌拉尔治金业在俄罗斯经济腾飞和国防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2.乌拉尔在苏联时期走向鼎盛,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优越性,驳斥了关于苏联时期“走上了一条没有前途的道路,脱离了世界文明的轨道”的偏见。

3.苏联解体以后,国内学界认为俄罗斯经济恢复主要依赖于世界能源价格提高。而该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示了另一重要方面:俄企业自身做出的调整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泥潭中探索出的经济机制基本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

4.苏联解体以后经济大幅度滑坡,目前经济恢复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是国内外各界集中关注的问题。该书提出,乌拉尔冶金业已经大体接近、部分产业超过90年代的水平;同时该书着力展示近代三百年以来乌拉尔冶金业对俄经济与国防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阐释视角或许为预测俄罗斯经济与国力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依据和想象空间。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