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征程中,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其间,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发展中也遭遇挫折、历经苦难,但是中国共产党以高昂的斗志克服万难,初心历久弥坚。当今时代,这一百年大党备受世界期待,中国共产党正在通过自己的奋斗引领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将在未来深刻地影响世界的发展。这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而言,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共产党在塑造世界最大政党形象的同时,也将为世界未来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中国方案。
通过国际斗争赢得和平发展的建设局面
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明确“维护有利于现代化进程的国际环境”,坚定地团结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
我们都知道,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实力不均衡发展的现实,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国际秩序的状态。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熟知国际关系史的人都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并不仅限于处理相邻国家边界问题。
曾经在亚洲地区,甚至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紧张局势也频繁发生。但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冲突并未改变人们对国际关系的基本认识,对世界威胁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美国。毛泽东在会见卡翁达时,就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毛泽东指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明确提到,“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妄图称霸世界。它们用不同的方式都想把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置于它们各自的控制之下,同时还要欺负那些实力不如它们的发达国家”。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理念与方法都十分灵活。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评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时,明确区分了“帝国主义”和“美帝国主义”之间的区别,标明了位于帝国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中间地带”。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理念和方法也发生相应改变。邓小平这样解释这一变化:“不仅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所以,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不是假话,是真话。这不仅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一件大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构想得到了主要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参与。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80年代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并在21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主要国际组织始终强调“经济全球化”并非“资本主义全球化”,而且尽量规避资本主义全球化造成的负面经济影响。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建设历程,为今天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基础。习近平主席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客观上就内在要求,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基础上支持各国自主选择发展方式,致力于真正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
从中国的实际行动来看,中国践行这些理念关注的重心仍然是“中间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换言之,“国际关系民主化”正在以多维度、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形式展现出来。近些年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往,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将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增强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而部分西方媒体则老调重弹,多次以污名化、撒谎、栽赃、陷害等方式指责中国的正当行为。以中国帮助非洲国家进行经济建设为例,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基本上集中在为借款国本身的农业工业生产提供资金,有关媒体道听途说、肆意抹黑中国的行为,在事实面前都会不攻自破。
国际关系学者帕拉格·卡纳指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殖民其他国家。今日的中国,参与世界市场与供应链活动,更不是西方所定义的殖民行为。相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却频频在国外设立军事基地,甚至武装侵略他国,它们的行为就是在世界上进行霸权主义行动,就是在干涉他国内政,就是在打击新兴市场国家。
正如地理学家米尔顿·桑托斯曾经提出的那样,经济全球化是“由下而上”构成的,它所建立的关系超越了“纯粹商业”性质,而是关注社会、文化、道德方面的“更高境界的合作”。今天,我们正面临着一种新的全球化范式,这一范式的主要特征就是“主动和有意识的共同参与”。中国顺应国际社会主流意识,是这一新型全球化的积极主要参与者。中国将与全球有关国家一道,共同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推动和谐共赢的新型全球化。
作者:[巴西] 马科斯·奥雷利奥·达席尔瓦,巴西圣卡塔琳娜州联邦大学教授、圣保罗大学哲学与人文学院人文地理学博士、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政治哲学博士后
译者:刘鑫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