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视角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作者:叶列娜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23-11-07

 近10年来,中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进入一个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载入宪法,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在正是中国继续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的时候,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词汇和概念反映外交政策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通过更加丰富的语言词汇和概念框架表达了自己的世界观以及对自身和其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的看法,这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致力于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中国认识到,如果没有一套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政治战略和影响政治决策、政策制定的全球治理新原则,提升话语权就无从谈起。中国越来越努力地向世界传达其对全球问题的思考。在这方面,新的话语体系助力中国站在全球进程的前列,使其声音更好地被听到和理解。

  中国在外交领域开始使用“新常态”一词,突出了中国外交活动不断提升的活跃度和更坚定的决心;“中国精神”一词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中国道路”一词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所做决策的理解;“中国智慧”一词常被用于抗击新冠疫情等与中国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相关的语境中;“中国历史”一词提升了中国的观点在国际舆论场的影响力;“文化自信”这一表述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认同,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是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两个引导”这一提法体现了中国希望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引导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国际安全的意愿。

  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一理念意味着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未来发展具有共同的、普遍的责任。中国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寄予着对世界未来的展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注重相互尊重,摒弃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主张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协商来克服分歧。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可以视作中国在外交领域构建新话语的重要节点,加速推动了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主要发展方向的形成。

  为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发展作出贡献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对中国而言,2013年是其在世界舞台上积极作为的一年:中国首次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标识和核心创新;中国参与应对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等复杂的国际议题。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为中国对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有效利用自身战略资源,周边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重要的战略框架之一。

  2014年,中国成功地在上海举办第四次亚信峰会、在北京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开启了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新局面。2015年3月,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积极进行“一带一路”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建设,开展人道主义合作,加快推进“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在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于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2016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中国表明了对国际形势主要趋势的立场,和平发展是中国在促进自身及世界共同发展中的优先事项。中国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此背景下,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对话而非对抗、结伴而非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秉承正确的义利观,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了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这种布局具有突出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在外交政策上确立的新方向、新重点,就是对这一规划的深刻诠释。如今,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中国的外交动态。中国举办了许多重要的国际论坛,国家领导人和高级官员出访参加国际峰会,中国还积极发起多个全球性倡议、创立共商平台,为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创新国际合作方法和形式

  中国的外交政策开拓了新领域,因此,中国需要创新国际合作的方法和形式,从而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国对外工作的新动向之一是加强与世界主要政党的交流往来。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不同国家的政党应该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积极探索新的合作形式,扩大活动范围,这些举措都为中国能够加强在全球治理中的作为提供了助益。

  2018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对外工作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外交领域,中国表现得更加积极——在自己的平台上作为东道主举办各类重要国际峰会,更加主动——提出了越来越丰富的理念和倡议,更能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世界发展提出了新构想。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进程中更活跃的参与者,并向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理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中国对外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动向是军事外交。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严厉批评军备竞赛等军事活动。中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其主要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使潜在敌对者震慑于中国的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军队正在履行中国共产党要求的一项重要任务——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世界和平的保障者。中国军队参与了联合国在世界各地的维和行动。在全球更广泛地认可中国经验的背景下,中国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作用,着力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国家形象。由此,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中国的领导层正越来越多地使用公共外交。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中国政府采取了有效的方法来持续促进中国社会的团结。例如,增强中国民众对中国政治制度与文化体系的信心,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也使得中国的国家软实力在世界舞台上得到普遍认可。此外,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标志着中国将通过新的倡议和项目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毫无疑问,习近平主席是上述所有外交创新的核心。习近平主席是中国新时代大国外交的代表人物,是一位把中国热爱和平、谋求互利共赢的大国形象介绍给世界各个国家的外交家。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当代外交完成了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的显著变化,将中国独具一格的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结合起来。

  21世纪最宝贵的思想成果之一

  习近平外交思想无疑是21世纪最宝贵的思想成果之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当代发展而言,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这不仅促进了中国理念在国际上的传播,也让国际关系现有的理论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习近平外交思想清晰地显示了中国外交政策方针的连续性,并将其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把不断促进和平发展、安全与稳定的持续努力同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有机结合起来;向国际社会作出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的可靠承诺;将短期发展目标与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引领下,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推动建立发展新的国际经济和金融机构,并在其中发挥突出作用;提出跨越大洲、规模宏大的合作发展新愿景——“一带一路”倡议;希望在网络安全、打击恐怖主义等联合国框架下的具体合作领域,担当更重要的角色;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发展大国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将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视为唯一有效模式。

  我们对中国外交的未来可以有何期待?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从多个方面落实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中国积极推动自身及全球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此外,中国还致力于激发自身潜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与许多西方国家最初无法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及其在经济社会领域产生的影响不同,中国在各领域表现出了高水平的资源动员能力和民众对管理制度的充足信心,成为世界各国中抗击疫情的典范。中国在这次考验中的表现,使其国际形象得到显著提升。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同时,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

  总的来看,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方向、形式和方法的确立以国内国际政治形势为基础,注重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因此,了解中国新时代外交政策的“内部载体”十分关键。

  [俄罗斯]叶列娜(Elena Kazanina)/文  陈禹同/译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俄文改稿专家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