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探讨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发展

作者:许耀桐 文章来源:《党政研究》2017年11月22日 时间:2017-12-19

  摘要: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中的起关键保障的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新发展,通过谋划政治建设的顶层设计,强调人民主体地位,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发展民主政治,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蓝图、新思想、新格局、新亮点、新模式。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民主新模式;国家治理 

  作者简介:许耀桐,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北京10008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其他领域的建设一样,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获得了诸多方面的显著发展,展现了光辉的前景。

  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谋划政治建设的顶层设计,构成政治建设发展的新蓝图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其中的政治建设的要求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于“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必须深刻认识到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于“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还要认识到政治建设在其中占据特殊地位。政治建设构成“五位一体”的关键性的保障环节。列宁曾经说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1〕邓小平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曾经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已经形成了政治建设发展的基本方略。

  首先,政治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才能更好地保证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滑向危险的僵化保守的老路与改旗易帜的邪路。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也要求必须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吸纳人类政治文明,大胆借鉴世界各国成功的经验,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其次,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党被视为当代各国政治的枢纽点,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是得到了国家宪法规定的执政党,并在实际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和发挥出巨大的社会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党,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理想信念的政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的必然表现。事实证明,在当代中国新的时代条件下,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展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决然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坚强保证。

  最后,政治建设必须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其基本制度;还有具体制度就是政治体制。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具体的政治体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方略,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展现了生气勃勃的发展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之上,政治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发展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有利于文化发展与繁荣、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系统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同时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政治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创造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政治内容和形式,并使之不断发展、完善。

  二、在党的执政理念上赋予人民主体地位全新的涵义,构成政治建设发展的新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庄严宣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3〕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记这样的政治承诺,更加坚定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崇高信念。习近平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4〕“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5〕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执政理念呢?

  第一,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创造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全新的各项事业中,人民群众始终发挥着创造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理论越来越丰富,制度越来越完善。

  第二,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长期持续发展的事业,人民不但是这项事业的创造主体,同样是这项事业的管理和发展主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来看,人民群众切实担当起了国家主人的责任,通过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积极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人民的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

  第三,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治理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依法治国,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人,在依法治国中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体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法治的方式实现当家作主,人民以法治的方式治理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共产党的光荣职责。作为执政的共产党人、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要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要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决策和工作的全过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决策前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呼声,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并完善决策。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执政理念,不但体现为执政者自身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更重要的还要体现为人民群众自身广泛、切实地参与了国家管理,这就要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问题,主要有三个基本观点:一是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实现其政治权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二是政治参与的核心问题是公民对于国家事务的参与;三是政治参与的形式可以是直接民主,也可以采取间接民主。实践表明,公民只有在政治参与的实际活动中,才能逐步提高政治责任感,强化权利义务意识,形成明确的民主观念,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感受政治价值,进一步激发和加强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意识。而这种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恰恰是政治参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政治参与是公民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政权推进民主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信,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是衡量、检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执政理念的标准和试金石,要求做好人民参与,使人民参与落到实处。三、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构成政治建设发展的新格局

  政治建设发展的动力在于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政治建设发展。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是一个周期,1978年成了中国的“改革元年”的话,那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则是改革的又一个新周期,2014年成了“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动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民众的期盼、社会的需求,更是执政党的使命,领导者的职责。中国的改革是一个长过程的改革,需要持续提供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给国家、社会和政治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习近平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6〕,否则,中国的改革终将半途而废,中国的政治建设发展也不可能继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创新性的部署,比起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具有了新的特点:

  ——改革更深化了。当年的改革比较单一,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企业改革、价格改革、金融改革,都是单项的、单兵突进式的。现在的改革则走向了全面综合,不是一个两个领域,而是要延伸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的建设诸多领域。

  ——改革更复杂了。当年的改革相对容易,就是着眼于眼前,只解决某一领域的某一方面的改革,先解决外围周边的一些问题,而没有进入核心地带。现在的改革则显得艰巨复杂,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必须体现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地去解决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突入重地,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纵览全局、放眼未来。使改革收到长远之效、整体之效。

  ——改革更困难了。当年的改革是从易到难的,也就是好改的先改,不好改的先放一放。可是到了现在,好改的已经改完了,剩下的当然都是不好改的。所以习近平这样说:“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7〕处在“深水区”和“啃硬骨头”条件下展开的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触动到一些部门的重大利益,触动一些人的固有“奶酪”,这就需要多方面配合、多措施并举。要敢于涉险滩,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推动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民众的期盼、社会的需求,更是执政党的使命,领导者的职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改革的坚定性,就是“绝不停顿倒退”。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8〕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改革如果停顿和倒退了,仍然没有出路。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会碰到来自“左”的和右的各种干扰,但一定要克服这些干扰,继续坚定地前进。

  二是改革的目的性,就是要“国强民富社安”。要让国家更富强更繁荣,让人民更美满,更幸福,让社会也更安定,更团结。我们不能偏离这个方向,如果偏离了这个方向,我们的改革就没有任何意思了。

  三是改革的创新性,就是要“固本求变开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肯定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摸清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和原则,当然要守住这些基本的经验、基本的原则,但是,我们也绝不能躺在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功劳本上睡大觉,而要继续前进,不断求变和开创新局面。

  四是改革的策略性,就是要“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习近平提出,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蹄疾而步稳”;在改革的策略上,一方面必须积极进取,反对消极态度,该突破的下决心突破,绝不畏首畏尾;另一方面必须稳妥,坚决不鼓吹激进思潮、搞冒进主义,以避免给整个国家带来不必要的政治风险。

  五是改革的宽容性,就是不断“实验探索试错”。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9〕“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10〕

  六是改革的务实性,就是需要“亲民实惠践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要实在、解渴、管用,要以民生问题为导向,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使人民感受到与改革息息相关,大家都能共享。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异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单纯依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负责势必力不从心,因而迫切需要在全党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承担起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的重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部署全国性的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亲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自2013年12月30日成立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召开了38次会议,出台了200多个改革文件,有力地推动了改革的攻坚克难和深入发展。

  四、按照治国理政要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构成政治建设发展的新亮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国家与社会的政治建设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探索和追寻,它必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党的发展的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代表着人类进步的趋势和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进程,先后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在这样波澜壮阔的六大历史发展阶段中,始终贯穿着怎样创建和治理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全新的视角思考国家治理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价值取向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多样,需要在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革中创新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新的体制机制,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为此,200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形成了“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认识,正式确立了治理的理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强调了“有效治理”。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多地使用了“治理”的概念,并且在治国理政的意义上进一步提出,“坚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等等,突出了治理是“治国方略”。直至2013年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了治国理政新目标。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可见,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点就在于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对国家制度的执行、监督要坚决有力。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是现代化时代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强国家制度建设,将使中国步入世界强国之列。

  中国的国家治理必须立足于当前中国自身发展的国情、民情、社情、政情、党情的基础之上,坚持党的领导和国家主导。习近平指出,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12〕这里强调的党的领导、国家制度、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就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元素,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规定。这些核心元素和基本规定,决定了中国国家治理必须具备“两导”:党的领导、国家主导;“两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坚持国家制度建设;“四化”:实现各项公共事务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多元化;“四治”:治理体现为法治、德治、共治、自治。

  五、为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新的理论,构建政治建设新型民主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新的民主理论,推进了中国民主新模式的发展。中国新的民主理论是建立在全新的、坚实的制度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明确指出:“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13〕

  新的民主理论主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主张“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主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协商民主是新型民主观的实质,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只有通过协商民主,才能够把人民最广泛地、最大限度地涵盖进来、包容起来。习近平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14〕新型民主观发展民主政治,更借重于协商民主形式。中国实行民主,虽然包含了选举民主,但两者比较起来,协商民主更为重要。

  长期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率先形成民主政体和民主制度模式,给人们造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思维惯性,天下民主似乎只有一种,那就是西方式民主,这当然陷入了认识民主的误区。例如,在埃及、利比亚、乌克兰等这些国家,因为信奉民主模式唯一论,盲目地照搬照套西方式民主,结果酿成国家的动乱。现在,事实已经宣告了“民主模式等同于西方模式”的破产和终结。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15〕当代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和新的民主理论指引下,中国民主新模式正在兴起和发展。

  当代中国民主实践之所以开创了崭新的民主模式,是因为在指导思想、领导核心、主体力量、经济基础 、主要方式、排列顺序、发展策略等七个方面,现在已经越来越鲜明地体现出了特色。〔16〕

  ——中国民主新模式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在世界上所有的民主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乃是最科学、最先进的。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具有自身内在的一系列规定,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民主新模式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指导,是因为它属于社会主义,并以实现社会主义为依归。

  ——中国民主新模式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民主新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力量,能够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维护中国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最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民主新模式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民主新模式的根本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属性和鲜明特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最高目标。

  ——中国民主新模式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更好地保障公平和正义。在中国,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也是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就从经济基础上决定了中国的民主不受资本的控制与操纵。

  ——中国民主新模式的主要方式,是协商民主。协商民主要求通过公民的参与,就决策和立法等问题相互交流、沟通,最终达成共识,和衷共济。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其核心要素是商议与共识,其结果是“多赢、共赢,利益最大化”。由此可见,协商民主这个方法很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17〕

  ——中国民主新模式的民主排序,是要先行推动党内民主。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普遍缺乏民主的情况下,要首先发展党内民主,通过党内民主先行和带动人民民主,实行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互动,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稳妥有序的发展之路。正因为这样,中国民主新模式强调,要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中国民主新模式的发展策略,是渐进式推进民主。发展民主的策略主要有激进和渐进两种,中国选择的是渐进策略。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缺乏民主训练,需要首先扩大基层民主,重点搞好基层民主,这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趋势和重要基础。奠定了这样牢固的基础后,才能从基层起步,徐图进展,逐级而上。因而,中国民主新模式的整个发展过程,必然呈现出渐进发展的样态。

  由于中国民主新模式具有以上七个方面的特色,使得中国民主新模式具备了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在于:

  一是保持社会稳定。西方式民主的一个典型做法就是,搞一人一票的竞争普选。这极易导致民众对立、社会分裂。事实证明,在不发达国家推行西方式民主,带来的不是和平和稳定,而是无休止的动乱。相对于西方民主模式,中国民主新模式现在只在村、乡和城镇社区的基层实行直接选举,在县以上则实行间接选举,不搞全国性一人一票的普选。而无论是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中国也都不搞两党制或多党制的竞争选举,从而有力地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二是治理效率更高。西方式民主的议会制,导致了恶性竞争,不同的政党出于私利,故意使决策久拖不决,效率极为低下。日裔美籍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中反思西方式民主,指出西方式民主缺乏治理效率,认为现代民主体制必须把“国家、法治和问责机制”三个基本要素结合起来。福山在这里提出的“问责机制”,就是国家治理需要讲效率的问题。在中国民主新模式中,人大、政协制度和党委、政府的责任制,都保证了中国治理的效率。

  三是人民权利实在。西方式民主只讲公民的投票权利,而忽视公民广泛参与的民主权利,选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从这样的实际情况看,西方民主不过是徒具形式、内容空空而已。而中国民主新模式,正如习近平所说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18〕中国民主新模式通过协商民主这样的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能够把人民最广泛地、最大限度地涵盖进来、包容起来、动员开来,有效实现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

  四是执政团队卓越。在西方式民主中依靠选举的政客,只要口才好、能言善辩,提出的政纲能吸引眼球,拥有选举的金钱财富资源,尽管没有什么执政经验,也能上台,但治国能力和水平就不好保证了。而在中国,进入中央领导层的领导者,往往要从基层历练起,经过层层筛选,因而具有特别强的治国理政能力。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441—442.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76. 

  〔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4〕〔13〕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 

  〔5〕 习近平的人民观〔D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news/2016-12/26/content_39983889.htm 

  〔6〕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11-10. 

  〔7〕〔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01,69. 

  〔9〕〔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11〕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1-06. 

  〔12〕〔14〕〔15〕〔1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9-22. 

  〔16〕许耀桐.中国式民主的兴起和发展〔J〕.新视野,2016,(2). 

  〔1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4-10-29.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