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论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

作者:肖裕声 文章来源:《中华魂》 2016年第9期 时间:2016-09-27

    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人类历史最壮丽史诗的集中体现,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10年前在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一次图片展时所强调的,长征不仅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也是一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优秀儿女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它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的源头,教育和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前赴后继、流血牺牲。 

   

      一、长征高举的北上抗日伟大旗帜,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宽广胸怀,为形成全民族抗战的东方主战场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 

      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战争,要取得这场决战的胜利,必须有一个高举抗日救亡旗帜的坚强领导集团,以凝聚起千千万万的民众,共赴国难,英勇杀敌,战胜日本法西斯。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疯狂入侵中国,国民党统治集团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加重了民族危机。在民族危机的紧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处于最困难的情况下,党首先考虑的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不计前嫌,不怕牺牲,坚持站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最前列,毅然担负起抗日救国的重任。“九一八”事变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公开发表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北。随后,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10多个文件,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严重危害,号召民众团结起来武装抗日。19324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共中央号召党团员深入到东北农村组织和动员群众,组建抗日游击队,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 

      19347月,中共中央命令红七军团进军赣东北,与红10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北进发,宣示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同年10月,在“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挥下,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踏上万里长征的艰难征程。在艰苦的长征路上,党领导红军一面同国内的阶级敌人进行你死我活的战斗,一面也没有忘记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我们的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始终高举着抗日的旗帜。193411月,红25军开始长征,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他们庄严宣告:“本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奉中央苏维埃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出发抗日。”19358月,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尽快形成,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发布了《八一宣言》,提出组织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基本方针。193655日,毛泽东、朱德联名向南京政府和各党派、各团体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呼吁“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同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胜利会师,使党有了革命的大本营,担负起组织领导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历史重任。当年,毛泽东在评论“一二九”运动时指出:作为军事“围剿”的结果,是红军的北上抗日;作为文化“围剿”的结果,是“一二九”青年革命运动的爆发。而作为这两种“围剿”之共同结果,则是全国人民的觉悟。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高举的这面抗日旗帜,昭示了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从而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正是在这面旗帜的宣传、号召、动员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仅19377月至19458月,在敌后战场就组织各种作战近12.5万多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30余万人,建立了约100万平方公里,近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今天,伟大的中国梦就是中国共产党高高扬起的一面旗帜,昭示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和未来,凝聚着中国各族人民的决心、智慧与激情,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二、长征昭示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大无畏革命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红军官兵战胜困难,压倒敌人的精神优势,又是教育动员凝聚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光辉榜样,为我们锻造了伟大的党和一支伟大的军队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在国民党数十万军队围追堵截中进行。面对强敌,面对各种艰难险阻,红军在五岭之间,乌蒙山中,金沙江畔,大渡河上,雪山之巅,草地绝境等一系列困难面前,在环境险恶,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挑战了人类生存的极限,以疲劳饥饿之躯,劣势的装备,与凶恶的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据统计,仅中央红军的长征共行军368天,日均行军37公里,跨越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横渡24条河流,穿越方圆15200平方公里草地;转战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通过6个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每天至少有一次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营以上干部达422人……。表现了人民军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这些用鲜血染红的数字,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人类为崇高理想和正义事业而赤诚奉献的英雄史诗,更加展现了红军官兵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红军长征翻越雪山时,兵站部长吴先恩发现一堆厚厚的积雪下,高高举着一只胳膊,拳头紧握,跑过去掰开手一看,里面是一张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3月入党。”这不是普通的党证和银元,这是红军官兵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夺取长征胜利的坚实基础。也正是这种理想信念,使红军指战员坚信,跟着党走就有希望,听党指挥就能胜利。 

      坚强的信念,伟大的精神,铸造了我们的军魂,创造了伟大的奇迹。无论是面对敌军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还是反对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斗争,红军都没有动摇自己崇高的理想信念。正是凭着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党和红军才能摆脱“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摆脱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以后被动的局面,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让人们更深刻的坚信党,坚信中国革命的事业,坚信红军。 

      邓小平曾经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三、长征一路播撒的革命火种,为夺取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影响了世界格局 

      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组织工农武装,建立革命政权,在红军停留的地方掀起了土地革命高潮;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后,积极争取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使广大群众了解了抗日救国、翻身求解放必须自己起来解放自己的革命道理,从而播撒了革命火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长征开始不久便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了争取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红军总政治部为此陆续颁布了《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宣言》等,明确宣布提倡各民族政治、经济一律平等。红军还帮助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武装,欢迎少数民族兄弟参加红军,在甘孜,红军还曾举办过藏族干部学校,培养了一批从事翻译、宣传和群众工作的民族干部,在西北回族地区,党把原在各部队及地方机关工作的少数民族同志集中到各政治机关的地方工作部门,组织短期培训班,提高民族工作能力。这些民族干部,不仅在长征时期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成为民族解放及以后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 

      经过长征精神砥砺出来的3万多红军将士以及受到红军影响的千千万万各族人民群众,他们就像一颗颗红色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不断地繁衍生长,开花结果,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了中国革命以及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骨干力量与脊梁,为赢得民族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脊梁。 

   

      四、弘扬长征精神的根本着眼点,在于以中国梦凝聚中华民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夺取民族伟大复兴新长征的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与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源头。今天我们的“长征”正处于新形势、新常态、新机遇和新转型的历史时期,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温辉煌的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艰难缔造之功,倍感长征精神影响深远无比宝贵,长征精神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永放光芒。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