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作者:汪灵灵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 2016年10月18日 时间:2016-10-21

  核心提示: “一带一路”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新形势下,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事业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要结合新的国际形势,切实研究中国文化传播的新战略。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新形势下,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事业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要结合新的国际形势,切实研究中国文化传播的新战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化传播  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国际政策沟通机制做出了示范与贡献,同时也为促进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共同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物质保障、经贸畅通以及资金融通等多种方法与渠道。特别是国家间“五通”合作中的“民心相通”,更是为国家间的教育、艺术交流、旅游与医护等众多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些新形势、新变化将会对我国的文化传播、文化建设等事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当属跨文化教育 

  艺术、影视的交流历来都是中国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从正规的、规模性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当属跨文化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跨文化教育逐步形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以国内留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对外汉语教育,另一部分是近些年兴起的以孔子学院为主的、面向国外的汉语言文化推广。

  近几十年来,国内的对外汉语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据统计,2015年,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外国学员来华留学,并呈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对外汉语教学也先后走过了以语言结构为中心、以语言功能为中心、语言文化相结合等不同阶段的发展道路,在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结构方面,以及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强化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逐渐成为第二语言教育的重点与目标。目前,汉语中的文化元素教学及文化教学的研究,正日益成为业界的热点。

  目前,国外的文化传播与推广主要以孔子学院为平台。据国家汉办统计,截至2015年9月,在全球的134个国家和地区共开设495所孔子学院和1000所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还辅以大量的文化活动,旨在更好地宣传中国文化,以期逐步改变人们的认知。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进一步扩大留学生的群体规模、加强合作办学,将成为跨文化教育的新趋势。

  在“一带一路”的宏观战略下,构建面向国际推广与传播的中国文化体系 

  目前,国内外的中国“文化热”都在不断升温。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关于文化的统一纲领,文化教材内容的编写一般都随作者兴趣,基本离不开中国古代历史、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而国外开展的文化活动,也几乎都离不开中国人视阈内的文化。我们的思维常常囿于两种状态:抑或以偏概全,主要介绍中国的新年、京剧、包饺子等传统风俗项目,把风俗习惯、艺术知识当作文化的全部;抑或纵横古今,不分精华与糟粕,一切皆为文化,泛泛列举。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往往以自己的视野设定我们自认为的文化内容,似乎没有认真思考过外国人到底要了解什么样的中国文化,也未认真思考过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真正价值与影响,没有形成有纲有领的对外传播文化体系。而“以遥远的目光反观自身所处的文化局限”,将“异文化”放置于“本土文化”的价值视角来进行考察,将是“弥合文化之间裂隙”,建构全球多元文化局面的基本前提。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有必要以“遥远”而又“客观”的目光反观自身,结合“一带一路”战略,遵循文化的特性,思考文化传播的内容,在“一带一路”的宏观战略下,构建面向国际推广与传播的中国文化体系。

  立足文化的“互动性”,了解文化的“自觉性”,把握文化的“时代性” 

  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首先要遵循文化的特性。文化即“人化”,是人类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生存空间及生活方式,处处打着“人”的烙印。由于不同民族生存自然环境的不同,对周围环境的认知理解及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种文化相对于本民族来说,都是“最合理的存在”。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文化间应该是平等的。我们在介绍自己文化的同时,也要了解、尊重不同形式的文化。

  “文化互动”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动态过程,是基于相关文化的调适和反馈而连续运作的过程,也是“正常无限延续的过程”。只有在平等互动的关系中传播文化,才能具有持续性和长远性。

  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具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有充分认识;其二是指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文化的“自觉”要求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客观、自觉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当下,并预测未来。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才能在不同文化的比照中反观自身文化的特点,了解其他文化的特点,在“知己知彼”的过程中明晰自身的需求及目的。

  相对于时代的发展变化,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谈起中国文化,我们常常会想到四大发明、孔孟之道。一些人甚至觉得,如果离开古代文化,现代中国似乎没有文化可言。事实上,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在近代一百年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由农业社会转变到工业社会,又转变到当今的信息社会,无论是社会形态还是社会意识,都发生了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40年内,中国迅速走向现代化,不仅使物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精神世界、价值体系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所以,我们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关注当下,在文化的变化与互动中着眼于文化的时代性。

  探讨了文化的性质及原则,我们也要思考文化的传播内容,即我们应该如何传播、介绍我们的文化。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外的孔子学院,虽然在形式、设定目标、实施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但以汉语为载体,介绍传播中国文化,却是我们共同的宗旨。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和错综复杂的现代文化,我们既不能“厚古”,也不必“薄今”,而是需要对其进行筛选与提炼。至今仍影响我们的优秀古代文化、体现传统文化的当代生活方式、我们业已接受并受其影响的外来文化,都应该是我们考虑的范围。故而关于文化内容的传播,我们可以建构两个基本框架:一是古代经典文化系列,一是当代国情文化与生活文化系列。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遵循文化的特性与规律,立足于文化的“互动性”,在文化的不断变化中,与时俱进地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关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思考提炼文化传播的内容,才能在“一带一路”战略所提供的机遇中,在与国际的交流与互动中,长远而持续地传播中国文化。

  (作者为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辽宁省创新团队项目“东北亚地区比较文化创新团队”(项目批号:WT201300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费孝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②孙庆忠:《跨越人文类型的空间阻隔》,《世界民族》,2001年第5期。

  ③罗康隆:《论民族文化互动的特点及本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1期。

  ④林晓光:《中国又高语境文化向低语境文化移动的假说》,《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2期。

  ⑤李泉:《文化教学定位与教学内容取向》,《国际汉语》,2011年第1期。

  ⑥汪灵灵:《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中国文化体系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