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构建中国特色的比较政治学

作者:王丽萍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3月28日) 时间:2017-03-29

  比较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一种常见形式。人类进行比较思考似乎已成为一种本能。作为唯一以方法而非研究内容来命名的政治学分支学科,比较政治学表现出相当明显的经验研究取向,因此也成为颇具理论创新潜力的政治学分支学科。在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推动政治学学科整体发展的新动力。将中国经验纳入比较政治学一般分析框架,努力探索和拓展有助于理解和阐释中国实际问题的政治学理论,成为中国比较政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创新点。

  一个由比较方法界定的学科 

  将比较方法运用于政治分析古已有之,比较政治学在二战以后更是获得了迅速发展。比较政治学作为一个独立分支学科的出现,意味着比较研究从思辨政治哲学的一个辅助工具转变为实证政治科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对于社会科学来说,评估、检验和发展理论是一项重要使命,因而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通过经验材料发现和改进理论的过程。对于比较政治学而言,这一过程表现为在不同案例、方法和策略之间进行选择。

  将比较方法运用于政治学研究,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各国政治的理解,扩展人们对不同政治模式的认识,激发人们去发现和概括关于复杂政治现象的一般理论,从而获得有关政治的规律性认识,并可借鉴对国家发展有益的政治运行经验。这些都是比较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方法论意义上,比较政治学所强调的方法论意识对于规范政治学研究也非常重要。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比较政治学也要符合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逻辑和规律,因此在研究中要理性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可以说,方法论理性与方法论意识同样重要。

    确定的方法与不确定的研究焦点 

  如果从19世纪末现代政治学的产生算起,作为政治学分支学科的比较政治学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但是,很少有哪个学科像比较政治学一样,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之后,仍常常思考并困扰于诸如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研究方法等最基础的问题。

  在学科产生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比较政治学都在努力寻找一个充分的研究范式,即建立在特定方法论基础上的完整概念与理论分析框架,以化解学科身份确认上的危机。在这一过程中,比较政治学研究者日益认识到,由于其学科特征,比较政治学既不需要也无法真正确立起像其他学科那样的研究范式。对于这一学科而言,构建一个可检验的解释理论,可能是更为现实的理论抱负。

  尽管如此,比较政治学对于新范式和新理论的探索从来都没有停止过。20世纪中期以来,比较政治学学科更因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变动中。这一学科的比较方法特征更为明显,而研究内容却仍不确定。因此,学科的研究者不断寻求研究焦点,学科的专业积累也因而相对薄弱。

  不同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影响着研究取向以及研究问题的选择。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比较政治学的研究重心经历了从国家到社会再到国家的循环,研究范畴则经历了从比较宪法到比较政府、再到比较政治的发展过程,在今天则更趋向于研究几乎一切政治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比较政治学学科本身也从一个仅仅关注制度和组织的描述性学科,转变为对社会与国家内部运作的诸多复杂现象进行解释的学科。与此同时,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特征也使研究者更容易对新方法持开放与接受态度,从而使得近年来比较政治学研究不断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中获取养分。

  趋向科学化的学科使命 

  比较分析是有助于在社会科学中形成科学解释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政治学学科发展意义上,比较方法是使政治学研究趋向科学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可以说,比较是政治学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核心。

  每个学科在知识获得和积累方面都有其规则。政治学源于哲学并逐渐转变为一门社会科学。按照科学的考察标准,在政治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整体定位方面,依据其概念、理论、解释规则以及研究的主题等方面特征,政治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被称为一门科学。但是,比较政治学因其强大的方法论而成为政治学研究中科学依据更强的分支学科,在致力于发现政治现象的一般规律并提供理论解释方面更接近科学研究。

  深切的现实关怀是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的一个鲜明学科特征。比较政治学在解释充分性与预测准确性的学科使命中更倾向于后者,这常常使其承载了超出本身实际能力的学科任务。现实政治运行变幻莫测,时常会挫败比较政治学试图进行科学预测的追求,使学科的理论与知识积累发生自我否定和突然中断,这导致比较政治学学科发展显得很不连贯,也不统一。

  探索和发现基于中国经验的一般命题 

  近年来,有关中国经验或基于中国经验案例的研究与比较政治学的关系,成为比较政治学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国发展道路具有独特性,这一点在比较政治学研究领域需要加以强调。研究者如果缺乏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深入系统考察,或是试图透过西方标准的棱镜来审视中国,就很难将中国纳入一般的比较分析框架,对中国现象将难以理解,也无法解释。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事实,忽视中国经验的普遍意义,在实践层面是短视的,在理论层面则会导致知识和理论的片面性。

  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与社会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渐进的改革路径,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特别是在公共政策领域,中国既表现出自身特色,也表现出一些与其他国家的共同特征。

  中国经济、社会与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及其相关研究,不仅具有本土意义,而且具有全球价值。但是,久已存在的学术偏见以及先入为主的经验视角,抑制了比较政治学研究者将中国经验纳入一般比较分析框架的能力,也不利于他们将学科中已有的一些学术讨论与发生于中国的实证案例联系起来。中国案例往往被置于特殊的理论与话语体系中加以讨论。这种执着于过时和陈旧的国家类型认知或概念框架的比较分析,会使研究者错失将中国经验与更为广泛的学科议题讨论结合起来以实现学术创新的重要机遇。

  对于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者而言,需要尊重学科传统与学术规范,重视学科的方法与理论积累,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发现基于中国经验的一般命题,以此丰富比较政治学及政治学理论,为学科发展作出中国贡献。在认识论意义上,对中国政治的认识也需要将中国置于比较视野中,因为如果只关注和研究中国自身,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在很大程度上,要认识和理解中国,重视中国特色与关注其他国家及一般规律同样重要。

  在实践意义上,中国的国家治理也可从比较政治研究中获得重要启示。比较分析赋予人们宽阔的经验视角和宝贵的伦理视角。由比较研究所揭示的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提升有关社会与政治现实的理解,思考扩展制度改革与调整的空间,丰富不同领域公共政策的选择等,都具有非常直接和现实的意义。

  在政治学诸多分支学科中,比较政治学因其实证研究和比较的方法论特性,表现出创造理论假设和新概念的重要潜力,因而具有理论创新潜力。政治学研究中的许多理论和分析概念如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等,都产生于比较研究。过去数十年政治学学科发展史上大多数有影响的政治学家都是比较研究者,这一事实也可佐证比较政治学对于政治学学科整体发展的意义和贡献。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