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之二)

 

 


  李富春


  我国要实现的国家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是以苏联为榜样并在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直接帮助下的工业化,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所以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就能够有很高速度的发展。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中,制造生产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八十八点八;制造消费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十一点二。同时,按照计划,五年内生产资料的产值将增长百分之一百二十六点五,消费资料的产值则增长百分之七十九点七,因此,生产资料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将由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三十九点七到一九五七年上升为百分之四十五点四,消费资料的产值所占的比重,将由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六十点三到一九五七年下降为百分之五十四点六。


  社会主义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生产增长的比例的变化,也表现着我国工业发展的社会主义的特点。五年内国营工业的产值增长将为百分之一百三十点一;合作社营工业和五年计划前已有的公私合营工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私营工业的产值在五年内将有一半要转变为公私合营。因此,到一九五七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合作社营(包括供销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的加工工厂,不包括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公私合营的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将上升为百分之八十七点八,私营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将下降为百分之十二点二,而且其中的主要部分将接受国家的加工定货,基本上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农业规定了适当的增产指标。五年内,农业及其副业的总产值增长百分之二十三点三,即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四点三。


  按照计划,主要农业产品一九五七年的计划产量及其比一九五二年增长的情况如下列:


  粮食:达到三千八百五十六亿斤,增长百分之十七点六。


  棉花:达到三千二百七十万担,增长百分之二十五点四。


  黄麻、洋麻:达到七百三十万担,增长百分之十九点七。


  烤烟:达到七百八十万担,增长百分之七十六点六。


  甘蔗:达到二百六十三亿斤,增长百分之八十五点一。


  甜菜:达到四十二亿七千万斤,增长百分之三百四十六点四。


  油料作物:以播种面积计算达到一亿一千八百万亩,增长百分之三十七点八。


  克服农业的发展过分落后于工业发展的矛盾,是五年计划的一个重大任务。我国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农业生产不仅没有发展,相反地还受了严重的破坏。
  一九三六年的粮食产量是三千亿斤,此后差不多年年下降,到一九四九年,粮食产量只有二千二百六十亿斤,棉花产量只有八百八十多万担。解放以后,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在一九五二年的粮食产量就达到三千二百七十八亿斤,棉花产量达到二千六百万担,都超过了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五年农业计划又在一九五二年的基数上再提高到上列数量,这在我国目前的具体条件下,农业发展的速度是不能算很低的,应该努力完成并争取超额完成。


  农业生产合作社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增产的基础,也是改造小农经济的必由之路。到一九五七年,参加现有的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在全国农户总数中的比重,将达到三分之一左右。


  适应于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对交通的需要,运输和邮电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将有相应的发展。
  到一九五七年,铁路货物周转量将达到一千二百一十亿吨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一倍;旅客周转量将达到三百二十亿人公里,增长百分之五十九点五。内河轮驳船货物周转量将达到一百五十三亿吨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三点二倍;旅客周转量将达到三十四亿人公里,增长百分之七十八点七。沿海轮驳船货物周转量将达到五十七亿五千万吨海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一点九倍;旅客周转量将达到二亿四千万人海里,增长将近一点四倍。公路汽车货物周转量将达到三十二亿吨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三点七倍;旅客周转量将达到五十七亿人公里,增长将近二倍。民用航空货物周转量将达到八百零五万吨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二点三倍。
  邮路总长度将达到一百九十七万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五点二;其他邮电业务,也将有相当的发展。


  在上述工业农业发展以及各种比重变化的基础上,一九五七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将达到四百九十八亿元左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左右。其中:国营商业约增长百分之一百三十三点二,合作社营商业约增长百分之二百三十九点五。原有私营商业在五年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将有半数上下转变为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商业和由小商小贩组织起来的合作形式的小商业,这两部分商业和私营商业的零售额合并计算,在五年内仍将有所增长。到一九五七年,在社会零售总额中,国营商业和合作社营商业将占百分之五十四点九,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商业和合作形式的小商业将占百分之二十四,私营商业将占百分之二十一点一。


  五年内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事业将有相当的发展。一九五七年同一九五二年比较,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人数将增长百分之一百二十七,在一九五七年达到四十三万四千人;高级中学在校学生的人数将增长百分之一百七十八,在一九五七年达到七十二万四千人;初级中学在校学生的人数将增长百分之七十八点六,在一九五七年达到三百九十八万三千人;小学学生的人数将增长百分之十八,在一九五七年达到六千零二十三万人,即占全国学龄儿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五年内科学研究事业将有较大的发展,只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机构即将增加二十三所,研究人员将增加三千四百人。在出版、广播、文学艺术、电影、社会文化等方面,五年内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比较快的发展。


  五年计划对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了适当的规定。五年内,就业人数共增加约四百二十万人,工人职员的平均工资以货币计算约增长百分之三十三;国营企业和国家机关所支付的劳动保险基金、医药费、福利费和文化教育费将共达五十亿元以上;国家拨款为工人职员建筑的住宅,将约达四千六百万平方公尺。五年内,农村人民的生活将逐步地得到改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购买力将增长近一倍。国家将拨付一定数量的款项,救济因受灾而在生产上和生活上发生困难的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人民保健事业有较大的发展,五年内病床将增长百分之七十七,医师人数将增加百分之七十四,中医师的力量将被发挥。


  谁都能够看到,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将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重大的变化。五年内,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将使我国的经济面貌开始发生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初步的基础。五年内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的迅速 发展,将为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初步的基础。五年内资本主义工商业将经过公私合营、加工定货、代销经销等等方式而被逐步地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为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基础。这一切变化,无疑地将进一步地巩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进一步地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并为进一步地改善我国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创造条件。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是关系着我国国家命运和人民幸福的大事情。可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使我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第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的实现,也将增强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力量。


  我国在胜利地实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当然还不可能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切方面的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建设的许多重要的建设工程,有的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才能建成,有的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才能在生产上起重要的作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终结的时候,在工业方面,我国机器制造的能力和水平都还不可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实行技术改造的需要,许多大型和精密的机器设备还不能制造,某些工业部门如石油工业的落后状况还不可能有很大的改变;同时,工业的地区分布,虽然在内地建设了不少新的工业企业,但还不能完全克服原来偏集于一方和沿海的不合理状态。
  在农业方面,对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只在三分之一左右的农户中实现了初级形式的合作化,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还没有开始,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迅速发展的状况还不能完全改变。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只是实行了第一步,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在文化方面,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还是不高的,并且还有相当大量的文盲存在。此外,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失业现象,也还不可能完全消灭,剩余劳动力还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继续努力,加以解决。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工业和运输业的基本建设问题


  现在我想就关于工业和运输业的基本建设的以下问题作一些说明。这些问题就是基本建设的规模的大小问题,轻重工业投资的比重问题,大中小型企业的配合问题,工业的地区分布问题,基本建设的标准问题,保证工程的质量问题。


  第一,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小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在五年计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曾经作过反复的考虑和多次的研究。我们认为在目前条件下,已经确定的建设规模是适当的,是五年内应当而且可以争取完成的。


  有人怀疑过这样的建设规模是否过大。他们的理由是: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在经济上很落后和很贫穷的国家,国家财力有限,技术力量不足,资源情况很多不明,在五年内进行这样巨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是不能胜任的。
  因此他们觉得可以把这个建设规模加以缩小。他们说不要搞得这样紧张,把任务减轻下来吧。他们又说“农民太苦”,慢一点搞工业化吧。我们不同意这样的主张。
  我们的理由正象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摆脱我国在经济上很落后的地位,除了加速工业的建设以外,并没有别的出路。同时,我们工业化的建设,也正是为着使农民有可能摆脱贫穷的状况。五年计划已经确定的工业建设单位,都是必需的,如果削减,就将延缓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同时打乱国家的建设部署。


  我们国家的财力是不是有可能来适应这样的建设规模呢?我们答复这是可能的。其所以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的革命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以下的积累来源:


  一、我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的统治,帝国主义者已经不可能象过去那样掠夺我国人民的大量财富,这样就提供了我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积累来源。

  二、我国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过去要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地租,现在不再交纳了,农民用劳动的所得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可以用其中的一部分帮助国家的建设。


  三、我国人民推翻了官僚资本主义,把官僚资本家的财产变成了全民的财产,现在工人已经不为官僚资本家的利润而生产,而是为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而生产,这也是我国建设的重要积累来源。


  四、在私营工厂做工的工人,现在虽然仍旧要拿出一部分劳动成果作为资本家的利润,但是现在资本家只能得到法令所规定的适当的一部分利润。资本主义企业利润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或则缴纳所得税,投入国家的建设;或则变为企业公积金,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这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条件下也是对于国家和人民有利的。


  所有这些都证明:我国并不是没有建设资金,而是以前大量资金都装进了帝国主义者、地主、资产阶级的腰包,只有人民革命胜利以后,我国人民才有可能把自己劳动所创造的资金,用于国家建设,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创造美好的将来。我们应该及时地和好好地来利用这种资金。


  说到技术力量不足和资源情况很多不明,这是不错的。可是难道我们不可以在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之下一面建设一面学习吗?难道我们不可以在建设中逐步地学会本领、逐步地摸清情况吗?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著作中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毛主席在这里说的是关于革命战争。可是要做好任何的人民事业,都是必须在实际中去学习,这却是普遍的真理。几年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在实际的建设中已经学会了不少事情,对于资源情况比以前也知道得多了。显然,等待并不能够增加我们的本领和知识。认为一切都必须“先学好了再干”,而因此主张削减五年建设的规模,打算减轻自己所应该担当并且能够担当的责任,这种主张是不能采取的。


  那末,基本建设规模能不能够更加扩大呢?


  按照我国的需要来说,无论是重工业、轻工业,无论是钢铁、有色金属、化学肥料、石油、机器、纺织等工业,五年计划草案规定的基本建设计划和生产计划,都还是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的。但是建设规模能否更加扩大,不但必须根据是否需要,而且必须根据是否可能。我们不是空想家,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我们所以认为五年计划建设规模是适当的,削减它是不应该的,这就是因为按照我国现在客观的条件,实现它是可能的。而且,我们认为:在年度计划中,还可能适当地扩大一些必要的建设,例如煤矿、石油、铁路等等,我们已经在准备这样做。特别是我国的石油工业的产量很低,同需要的程度相差很远,我们必须努力地去找寻更多的石油资源和研究发展人造石油工业的办法,以便把石油工业的建设规模加以扩大。但这是不是说,我们可以不顾财政力量、技术力量和设备供应的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而任意地、无限制地去扩大一切建设呢?当然,事情也不可以这样做。从财政力量方面说,五年内国家对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的支出已经达到七百六十六亿四千万元。从技术力量方面说,五年计划所已经规定建设的巨大的复杂的新企业都是苏联帮助设计的,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目前还缺乏条件来独立设计这样的新企业。从供应设备方面说,在我国机器制造工业目前还缺乏制造重要设备和复杂机件的能力的情况下,也难于增加很多设备的供应。根据这些条件,我们在五年内可能再扩大的建设,也还是有一定限度的。认为可以不顾可能的客观条件而无限制地扩大建设的规模,或者不注意最合理地和最有效地利用物力、人力和财力,而无把握地去处处动手,这些都是错误的。


  反对右的保守主义,也反对“左”的冒险主义。这就是我们关于基本建设规模大小问题的结论。


  第二,轻重工业投资的比重问题。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重工业投资的比重特别大,而且比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工业投资的比重还要大。前面说过,在五年内的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中,制造生产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八十八点八,制造消费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十一点二。而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造生产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八十五点九,制造消费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十四点一。我国重工业投资占这样大的比重,而轻工业投资占较小的比重,这是否适当呢?是否可以减少重工业的投资,增加轻工业的投资呢?


  大家知道,轻重工业的投资的比例关系,必须根据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理来决定。而在每个发展时期中,这种比例关系的具体规定,又应该照顾到当时的具体条件。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原有的重工业的基础特别薄弱,需要我们积极地长期地去扩大重工业的基础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国营和私营的轻工业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使用的潜在力量,并且还有广大的手工业可以做重要的补充。在我国,一方面许多轻工业品不能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许多轻工业设备还有空闲,原因就在于缺少原料。所以说,我国目前发展轻工业的问题,主要不是增加投资的问题,而是增加原料生产的问题。在轻工业的一些原料还不能大量地增产以前,增加轻工业的投资,是不能发挥投资效果的,因为原料供不上,即使工厂建成也不能开工生产。但如果农业丰收,轻工业原料有很大的增产,在现有的轻工业设备不足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年度计划中考虑增加一些轻工业工厂的建设。因为轻工业工厂的建设比较容易,建设时间比较短,也就不致于拖延建设进度。


  因此,我们认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的规定是适当的。


  第三,大中小型企业的配合问题。


  我们强调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工程的建设,是不是说就可以不注意或者放松中小厂矿的建设呢?毫无疑问,苏联帮助设计和供应设备的那些大企业,象钢铁联合企业、汽车制造厂、拖拉机制造厂、重型机器制造厂等等,都是我国工业化事业决不可少的工厂,没有这样一批巨大的、带有工业骨干性质的工厂,我们就无法实现工业化。但这决不是说,我们只要大企业,可以不要中小企业。相反的,中小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完工和投入生产,能够迅速地发挥投资效果和增加生产能力,不但对于增加工业品的供应和支援农业的生产有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于资金积累的增加以及支援和配合重点工程的建设,也都是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纠正两种错误的偏向:一种偏向是看不见全局,不区别轻重缓急,盲目地到处建设,从而妨碍重点工程的建设;而另一种偏向则是单纯地醉心于巨大企业的建设,轻视中小型企业的建设,不适当地使国家资金过多集中在少数巨大企业的建设单位,以致不能迅速地发挥投资的效果。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工业建设的进行中适当地分配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投资,使大中小型的企业建设能够互相配合和互相协作,以达到既能保证必要的重点工程的建设、又能保证许多企业能够迅速地发挥投资效果的目的。


  第四,工业的地区分布问题。


  我国原有工业的地区分布是很不合理的。据一九五二年的统计,沿海各省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逐步地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这种不合理的状态,在全国各地区适当地分布工业的生产力,使工业接近原料、燃料的产区和消费地区,并使工业的分布适合于巩固国防的条件,逐步地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这是有计划地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五年基本建设计划,对地区的分布作了比较合理的部署,这就是:一方面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另方面则积极地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等地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在西南开始部分的工业建设。根据这样的方针,五年内开始建设的限额以上的六百九十四个工业建设单位,分布在内地的将有四百七十二个,分布在沿海各地的将有二百二十二个。为着适合工业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着把原有工业基地和新工业基地连接起来,五年内关于铁路的建设也作了相应的部署。同时,根据这种工业部署的方针,我们现在关于城市建设的任务不是发展沿海的大城市,而是要在内地发展中小城市,并适当地限制大城市的发展。现在沿海城市有些盲目发展的毛病,是应该加以纠正的。


  显然,五年计划草案规定的关于工业和铁路的基本建设的地区分布,是符合于国家长远利益的。按照这个计划的部署,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我国就不但将加强东北的工业基地,而且还将有分布在华北、西北和华中各地区的一些新工业基地,这样也就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我国广大地区的经济生活。这种工业的地区分布是建立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的,因此也就开始改变了过去工业分布的性质。


  第五,基本建设的标准问题。


  不论是企业或城市的新建和改建,我们必须把生产性的建设和非生产性的建设这两种标准区别开来。在过去几年中,我们疏忽了这个区别,因而在许多非生产性的建设中犯了方针上的错误,使得许多非生产性的建设标准远远地脱离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的水平,脱离我国现在社会的生活水平,在许多地方不适当地建造起许多高楼大厦,而且有不少企业把那些可以从简的附属建设、工厂办公室、职工宿舍、食堂等也都建成现代化的,甚至有的在新建厂矿还未有效地投入生产以前,一切福利设施如礼堂、俱乐部等等,不但都已建设齐全,而且还是采用了很高的标准。不少新工业区的城市建设也标准过高,过早地要求现代化,过份地讲究街道市容。所有这些,也就浪费了资金,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违反了重点建设的方针。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指示,我们正在改正这个错误。我们区别的标准是这样:许多限额以上的、特别是属于重点建设的厂矿,必须力求采用最新的技术,厂房也要尽可能地适合最新技术设备的要求;至于其他非生产性的建设标准则一律都要大大降低下来,城市规划的标准也要降低。区别了这两种标准,就使我们有可能节省那些不应有的和可以节省的支出,而用于增加生产性的建设,来加速我国建设的速度。这是有关我们国家建设长远利益的一个重大的决定,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国家机关和一切企业部门都必须遵守这个决定,不能违反这个决定。我在下面说明节约问题的时候,还将联系到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第六,保证工程的质量问题。


  上面我所说的关于工业和运输业的基本建设的几个问题,是属于方针上的问题。当然,只有正确的方针是不够的,有了正确的方针之后,重要的是必须把工作做好。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还很低,而且为着争取时间,我们有些建设工程不得不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并在建设的过程中来试制各种机器设备,因此,某些工程就存在着质量差、进度慢、浪费多等严重缺点,而放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去克服这些缺点,特别重要的是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应该看到新建厂矿、铁路的工程质量的好坏,对于这些厂矿、铁路在长时期中有着完全不同的后果。国民党统治时期所筑的宝鸡——天水铁路,因为工程质量极端低劣,如果今后不加改建,就不能改变这条铁路一年中许多日子处于瘫痪的状态。过去几年,我们曾经修复了许多厂矿、铁路,但是必须看到修复原有厂矿、铁路是一回事,新建厂矿、铁路是另一回事,决不可以把新建看成修复那样简单。因此,今后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求保证工程的质量:


  一、提高设计工作,在设计人员中确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负责的工作态度,力求避免在设计中造成差错;

  二、加强施工的技术指导,严格地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同时积极地推广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员中的先进施工经验,鼓励合理化建议;


  三、各有关方面必须认真地协同地工作,保证基本建设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能够合乎设计的标准,并及时地供应;


  四、国家机关和基本建设主管部门经常对工程的质量进行切实的检查。


  (二)关于工业的生产问题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增长百分之九十八点三,即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四点七。这个速度比起恢复时期要低,但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条件说来,这个速度是高的,是带有积极性质的。


  建设时期和恢复时期的情况不同,建设时期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低于恢复时期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这是自然的。原因是:旧企业生产的恢复比较容易,新企业的建设和新技术的利用比较困难,而且工业产值的基数又一年一年地增加。虽然是这样,但根据我国现有工业设备的生产潜力,五年内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是可能更高些。如果我们努力设法去克服困难,那末我们就不但能够完成计划,并且有可能超额完成计划。


  五年内工业生产计划的完成,主要地依靠我国原有的企业。按照全国的工业总产值大体计算,一九五七年比一九五二年新增加的产值中约有百分之七十左右为原有企业所增产,由新建和重大改建的企业增产的还只占百分之三十左右。原有企业除供应新建企业以设备、材料和满足人民所需要的日用品外,还担负着为国家积累资金和培养干部等重大任务。因此,除了新建和扩建的企业应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争取提早投入生产外,必须重视现有企业的生产工作,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潜在力量,争取超额完成生产计划。有些部门和有些地方,只顾建设新的厂矿,不重视利用原有的厂矿,不设法发挥原有厂矿的生产能力,这显然是很错误的,必须加以纠正。


  我国的地方工业和手工业,在供应城乡人民的生产需要和生活需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去几年中,由于计划工作方面的缺点和其他原因,地方工业的某些行业曾经发生过盲目发展的毛病,使全国工业生产的安排增加了一些困难。但总的说来,地方工业的积极发展是正确的。今后应该适应国家计划的要求,贯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继续正确地发挥地方工业的作用,发挥手工业的作用。有些部门和有些地方,对地方工业和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估计不足,因而不去积极地有计划地领导和帮助地方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显然是错误的,必须加以纠正。


  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规定的工业生产指标,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是:增产和节约工业原料,试制新种类产品,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水平。我现在就这三个问题作如下的说明。


  第一,增产和节约工业原料问题。


  五年内增加工业品产量的一个困难是工业原料不够。我在前面说到轻重工业投资比重问题的时候已经提出这点。所谓原料不够,首先是农产品的工业原料不够,这就是棉花、麻、油料、烟叶、甘蔗等等原料增长的数量暂时将还低于工业生产增长的要求。其次是来自重工业的原料不够,这些原料有的是产量还少,有的是目前国内还不能生产。当然,有些原料是可以争取进口的,但是由于农业土产品的增产不够,或者国内消耗过多,使土产品的出口数量不够,减少了外汇收入,因而也减少了工业原料的进口。


  为着克服工业原料不足的困难,我们必须增加棉花、黄麻、洋麻、烤烟、甘蔗、甜菜、花生、芝麻、油菜子等工业原料的产量。五年计划规定的关于扩大上述各种技术作物的播种面积的指标,必须保证完成并争取超额完成,同时,这些技术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必须尽可能地提高。以棉花来说,五年内扩大播种面积一千一百多万亩,是有可能实现的,而且因为主要产区大部是老解放区,只要在这些地区对于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作给以特别的注意,国家对于棉农尽可能地加以援助,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是可能的。以烟叶和甘蔗来说,五年内扩大烟叶的播种面积一百多万亩,扩大甘蔗的播种面积一百多万亩,也是能够实现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扩大粮食的播种面积,另一方面要力求在不影响粮食增产的条件下,多增加一些技术作物的播种面积。多种五十万亩烟叶,就能增产五十万箱纸烟;多种四十万亩甘蔗,就能增产十万吨食糖。以油料作物来说,如果广大农民群众都尽可能地利用空隙土地动手种植,五年内扩大播种面积三千二百多万亩的计划,是不但可以完成,而且可以超过的。


  我们必须增加出口土产品的产量,以便换取外汇,增加工业生产所必需的进口原料。只要各地方国家机关和全国农民加以重视,出口土产品的增产是完全可能的。


  在工业原料问题上,我们除积极地增产以外,必须节约地使用原料,克服浪费。如果每件棉纱平均少用两斤棉花,全国每年就可以至少增产两万件棉纱。根据我们最近得到的材料,上海市在一九五五年上半年第一季度,公私纺织厂每件纱的平均用棉量已降低到三百八十六点一斤,比全国一九五五年上半年每件纱的计划用棉量降低将近七斤。其中国营棉纺织厂每件纱的平均用棉量为三百八十四点九八斤,公私合营棉纺织厂每件纱的平均用棉量为三百八十六点六五斤,私营棉纺织厂每件纱的平均用棉量为三百八十七点四二斤。这种节约用棉的先进经验,应该认真地在各地推广。又如,只要每百斤油料平均多出一斤油,全国每年就可以至少增产一亿余斤食油。吉林省四平市李川江的“大豆榨油操作法”
  ,使每百斤大豆的出油量在一九五四年提高到十三斤半,比全国每百斤大豆的平均出油量多二斤左右;李川江所在的榨油车间于一九五五年第一季度,每百斤大豆的出油量又提高到十四斤以上。这个先进的操作方法,全国各地都应该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推广。对于某些原料不足的工业品,我们还应该积极地研究某些代用材料,扩大原料的来源,来增加生产。


  有许多产品,例如煤炭、磷肥、盐等,还有提高产量的潜力,只要我们加以组织,并给以必要的投资,那末,增加产量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试制新种类产品问题。


  五年内增加工业品产量的另一个困难,是有一些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能够制造的产品不适合需要,而有销路的产品一时还不会制造。


  某些急需的东西一时不会制造,这是我国工业前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国家的机械工业部门正在设法改进。但是新产品太少并不只是机械工业部门独有的现象。应当考查的是各级主管部门对于新产品的制造工作,是否作了应有的努力?全国各个方面首先是各个工业部门是否已经把这件工作看成是共同工作而共同努力?
  我们以为,我们的努力还不够。我们必须集中一切可能的力量,设计新产品,试制新产品,给新产品试制工作以充分热情的协助。有些市场需要的工业品,例如若干金属产品、若干机械产品、若干化学工业产品、若干医疗器械,我们不但有原料,也有自制的能力,仅仅因为没有去组织生产,所以没有制成。因此企业管理机关必须经常了解国家建设和市场需要,制造适合国家建设和市场需要的产品。


  必须了解,试制新产品这一工作的意义,决不只限于提高目前的工业生产,更重要的在于这是提高我国工业技术水平的必要途径,而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又是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的一个基本条件。


  国家的经济工作部门,应该设立关于研究和试制新种类产品的领导机构,以便有系统地了解和收集国内外关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新种类产品的生产情况,加强关于新种类产品的计划、设计、试验和制造的工作,不断地总结新种类产品试制的经验,经常地检查新种类产品的试制计划,保证计划的实现。国家应该制定办法,奖励公私企业和手工业制造新种类产品,奖励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的发明和创造,并鼓励公私企业注意利用他们的发明和创造,进行试制的工作。认真地注意新事物的出现,并对它们的生长给以热情的帮助,是我们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那种不重视新事物,对新事物丧失感觉的人,是应该受到批判的。


  增加新种类产品和工业品产量的一个重要关键,是加强企业内部、各个企业之间、各工业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工业生产是互相联系和需要互相配合的,只有协同合作起来才能生产和增产。我国原有工业设备的零散和不相配合,要求我们更加广泛地协同合作,使企业的专业化同企业生产之间的协作进一步地结合起来,彻底地改变那种只在本企业或本部门范围内关起门来生产的想法和做法。不仅企业内部在生产上要协同合作,一个部门的各企业之间在生产上要协同合作,而且各部门之间在生产上也要协同合作。为了能够很好地协同合作,各个车间或工段、各个企业、各个部门都应该树立全局观点,克服局部观点。


  有关企业同企业之间、部门同部门之间重大的协同合作的项目,应该分别地列入国家和部门的生产计划;同时,应该普遍地推行企业同企业之间的合同以及企业内部各车间的联系合同,使工业部门、各企业单位在生产中能够很好地相互配合和相互衔接,提高工业的组织程度。


  第三,提高企业的管理工作水平问题。


  几年来我们企业的管理工作是有很大改进的,因而全国每年都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但是,有不少的企业并没有完成计划,有的没有完成产值指标;有的只完成了产值指标,没有完成产品的种类和质量的指标;有的完成了产量和质量的指标,没有完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的指标。有不少的企业在执行计划的时候,存在着忽松忽紧和前松后紧的现象,生产很不均衡,增加了生产中的混乱。有不少的企业仍然经常发生伤亡事故和设备事故,造成损失。由于企业管理工作的缺点和水平不高,工业品中种类少、质量低、成本高等等现象还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因此,一切工业企业,必须按照五年计划草案第三章关于实现工业生产计划的必要措施的第六条规定,不断地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特别是加强技术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并加强企业中的政治工作,使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互相结合,提高广大工人职员群众的政治觉悟,充分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们应该看到工业生产计划的完成,是存在着一些困难的,那种对于完成工业生产指标满不在乎地认为“没有问题”的态度,是不对的。但是,只要全国劳动人民共同努力,增加工业生产,提高工业品的质量,完成和超额完成在五年内工业生产增加产值百分之九十八点三的计划指标是完全可能的。那种害怕困难、丧失信心的情绪,也是不对的。


  (三)关于农业的增产问题


  农业生产供应全国人民的食粮,同时,用农产品作原料的工业产品,在目前又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而且进口工业设备和建设器材所需要的外汇,大部分也是农产品出口换来的。因此,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我们集中力量发展工业,但决不能够减轻发展农业的意义。没有农业的相应发展,我们的工业化事业是不可能实现的。
  防止和克服农业同工业的脱节,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重大而又迫切的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农业及其副业的总产值在五年内增长百分之二十三点三,到一九五七年达到五百九十六亿六千万元;以产量说,粮食增长百分之十七点六,即增产五百七十八亿斤,到一九五七年达到三千八百五十六亿斤,棉花增长百分之二十五点四,即增产六百六十万担,到一九五七年达到三千二百七十万担。上述指标,虽然已经比原来拟定的有所降低,但因为是以农产品丰收的一九五二年为基数,所以仍然是很高的;而且因为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四年两年的农业生产都由于灾荒没有完成原来拟定的增产计划,就增加了五年计划的后三年的增产任务。因此,要达到上述指标,还必须作很大的努力。


  我现在要说的是关于农业的合作化、农业的增产措施、对农业生产的领导这三个问题。


  第一,农业的合作化问题。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依靠贫农(包括全部原来是贫农的新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是说,这还只是实现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但是,这种初步的合作化把分散的小农经营组成几十户的联合经营,就有可能比较合理地组织劳动力和使用土地,就有可能积累资金,来增加农业的投资,使用改良农具,兴修水利,提高耕种技术,以及实现个体农民难于单独进行的种种其他增产措施。根据各地的许多材料看来,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初建的一、二年内,如果办得不坏,一般可以增产百分之十到二十左右,往后还可以在每年保持某种的增产比例,比互助组高,比个体农民经济的增产率更高出很多。按照目前情况来说,这是一种投资少、收效大、收效快的农业增产办法,又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必要步骤。
  经过这种初级形式的合作化,结合初步的技术改良,而后再逐渐地过渡到高级形式的合作化,结合农业机械化和其他的技术改革,这是引导我国农业生产不断地进步的道路。


  根据几年来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和各地方已经达到的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参加现有的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东北各省和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及其他老解放区,合作化的规模都将达到农户半数左右。在技术作物地区和城市郊区,将努力地争取先一步合作化。这个农业合作化的计划,是有可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努力地争取实现。国家在财力物力上,将全力支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


  我们的农业合作运动有很大的成就。过去几年组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巩固的,其中的绝大多数,它们的产量有显著的增加。但有些地方也有少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工作进行得较粗较急,发生了强迫命令的倾向和其他的缺点,这些毛病如不纠正,则非但不能增产,可能还要减产。我们对农业生产合作社必须贯彻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一面巩固,一面发展。在工作中,必须坚决地遵守群众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防止和纠正强迫命令的做法和损害中农利益的行为,并妥善地解决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内部的各种问题,如劳动力的计算、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报酬、生产资金的筹集、公积金的比例等等问题。


  (《人民日报》1 9 5 5 0 7 0 8 第3 版)



中国政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