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60年——中国政治学会2009年年会综述
作者:王习明 韩旭    文章来源:  
“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6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政治学会2009年年会于2009年10月下旬在成都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政治学会主办,四川省政治学会及西南交通大学承办,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省社科院等单位协办。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政治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经验,对其中的失误及其教训加以反思,并展望中国政治未来的走向,是本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2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多个方面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中国政治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慎明,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侯雄飞,中国政治学会顾问刘德厚,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王一程、张桂琳、桑玉成、包心鉴、周光辉、徐勇,中国政治学会秘书长杨海蛟,四川省政治学会会长周友苏,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顾利亚、副书记何云庵及各协办单位主要领导出席了会议。

会议开幕当日,中国政治学会会长李慎明做了大会主题发言。他将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60年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六个“辩证统一”:一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坚持勇于创新的辩证统一。政治学者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总结经验,升华为理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作出新贡献。二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体与政体的辩证统一。新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从此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使广大群众能够直接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些制度都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不能动摇。当然,这些制度在体制、机制、程序上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坚持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加以完善。三是必须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经济建设始终是国家各项建设的基础,是大局和首要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完整地加以理解和坚持。四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辩证统一。无论是坚持党的领导,还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都是为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是党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找到的一条既顺应历史发展,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五是必须坚持为了人民、相信人民和依靠人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发展是以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60年来的实践表明,只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保障,各项民主权利得到落实,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焕发出来,创造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六是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与提高党的领导执政水平的辩证统一。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60年来的实践表明,一方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把握时代脉搏,保持领导核心地位,主要取决于始终注重自身建设,坚持党的先进性。面对当前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立足于业已形成的基本经验,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李慎明还还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做了深入分析。最后,他从做新时期合格的理论工作者的高度向与会代表提出如下要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增强忧患意识,认真关注、深入思考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推动理论创新,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注重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一、新中国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建国60年来我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成就巨大,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道路已经基本明确。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从理论上总结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进一步推进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的成就,从宏观上看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党的建设得到加强、执政能力得到提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政治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权事业不断发展等。

  有学者将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成功经验归结为中国特色的政治渐进发展道路,即在科学定位中国政治发展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既注重国体民主的体现,又重视政体民主的发挥;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互动既保证质的同向,又注重量的适度;既关注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又注重参与技能的提升和制度化的渠道建设;既关注本国政治文明的传承,又注重整个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有学者从多个方面归纳了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教训:一是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二是激进式的、运动式的政治变革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党内民主集中制片面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党内民主;四是“没有民主的效率”和“没有效率的民主”都无法确保可持续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五是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不配套,导致机构缩胀的恶性循环;六是政府职能转变方向不明,转变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无所作为,更不能等同于推卸责任。

  有学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新形势下中国的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应当努力的六个方面:面对“第一要务”发展主题的挑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的挑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面对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以正确的原则、科学的态度和谨慎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地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予以解决;面对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变化的挑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营造和谐社会氛围;面对社会多元化负面影响的挑战,始终坚守意识形态阵地;面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加快、政治参与不断扩大的挑战,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培养公民的有序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这次大会讨论的重要议题。

    有学者提出,民主包含选举民主、参与民主等诸多内涵。中国未来民主的发展,应重在发展有序的参与型民主。另有学者认为,监督是民主的核心内容之一,监督与选举构成了民主的两大支柱。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体现、实现、维护、推动着民主,民主离不开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内容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证。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民主的发展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强化监督以推进民主是一条稳妥可行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之路。强化监督需要体制内的权力监督和体制外的权利监督同步推进,协调进行。

  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大民主”:(1)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3)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4)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

  有学者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必须确立“中国式民主”的话语权地位。民主话语权争议的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的霸权压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为寻求本国发展道路合法性之间的斗争。“中国式民主”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进步要求,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建立“中国式民主”的话语权地位,一要从西方民主模式的藩篱中解放出来,二要加强舆论引导能力,三要加强“中国式民主”的研究和宣传,四要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途径。与会代表就此进行了深入讨论。

  有学者提出,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大监督制度经历了一个建立、探索、曲折和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前30年为后30年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后30年与中国的政治发展同步,人大监督制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一是细化了宪法有关人大监督的原则性规定,制定并实施了《监督法》;二是加强了对自身立法权运作过程的监督,制定并实施了《立法法》;三是强化了执法检查与监督制度建设;四是激发了地方各级人大监督权行使方式的探索与创新;五是产生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人大监督经典案例。今后,人大监督制度需在违宪监督、财政监督和相关监督条例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有学者认为,建国60年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政治上也取得了相对平稳的发展,“奥秘”之一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没有搬用竞争性的政党体制。中国的政党制度在维护执政党领导地位的同时也保证了其他政党参政议政、民主协商和监督权和社会影响力。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建设新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人民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有学者认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可以发现它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解决多党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多党合作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新路径,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关于基层民主

  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一种民主制度和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会代表多角度、多层面地总结了新中国基层民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经验。

  有学者从宏观层面和社会动员、自主参与与政治整合的角度总结了新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并且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基层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基础。从1949年到1978年,执政党就发展基层民主提出了重要设想,并探索了基层民主的实践形式。但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基层民主属于动员式民主,缺乏制度化基础和发展空间。1978年后,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依托,基层民主得到很大发展,制度化基础日益巩固,发展空间日益扩大。

  有学者以农民对村庄内部公共事务的参与为视角,分析了新中国农村基层民主60年演变的逻辑,认为新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30年主要以国家建设需求为依据,经历了由农村社会传统体制向集体化体制的转变,后30年主要以农民的利益诉求为依据,经历了由集体化体制向村民自治体制的转变。前30年体现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后30年体现了以农民利益为本的原则。有学者对这一分析提出了质疑,认为国家利益与农民利益实质上是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国家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只是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前30年是进行生产关系的调适,后30年是推进生产力的提高。目前着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实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结合。

  有学者运用统计数据对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与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近20年来,农村民主选举对村庄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由于出现贿选等因素影响,村民在选举中的主动性有所下降、对当选后的村干部评价不高、对村级民主决策和管理的参与及满意程度较低。因此,完善农村民主管理要更加重视制度建设,更要激发农民参与村级民主管
理的积极性。

  有学者从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农村基层体制的改革必须服从国家发展目标并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保持基层组织(特别是村、组)的历史的连续性,必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及其上级政权、下级组织的配套改革。

五、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这次大会研讨的重要议题。

  就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学者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因是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价值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主权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动力定位和标准定位。
有学者提出,“政府发展”的实质就是政府形态的更迭与演进。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程遵循了“统治型”、“规制型”、“共治型”三种政府形态,未来政府发展的走向是“服务型”政府形态。有学者不赞同这种四分法,认为这种划分和类型称谓不科学,而且“服务型政府”能不能作为一种政府形态还有待考究,将2001年加入WTO作为“规制型”与“共治型”政府分界点的标志性事件也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

  关于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路径,有学者认为中国地方政府一直处在广泛的变革之中,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的角色形态、基本功能、行为模式和价值导向等方面。其改革形式主要有以利益调整为核心的渐进式改革形式。改革策略,一是先试点或调研,后推行;二是默许地方政府先创新,做出成绩后中央追认。以行政力量推动的改革手段:一是文件执行,二是行政责任制,三是绩效考核。但这些改革的动力机制基本脱离社会领域,处于一种“悬浮”于社会之外的状态,容易导致改革的动力不足与地方政府的寻租。

  也有学者对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动力不足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政府的举动总是能引起社会的关注,不存在所谓的政府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任何改革都是内外压力下的举动,政府体制改革也不例外。政府需要改革,不仅是基于内部的需求,更是在社会民众等各种外部力量的压力下进行的。

  就如何加强党内监督,有学者主张健全党内监督与完善巡视制度。他认为,当下实行中央和省两级巡视制度,是新时期健全党内监督体系的一项制度创新,它具有近距离、长时间、广接触和背靠背等特点,具有“预警”、“免疫”、“保健”三大作用。但现阶段在巡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确定巡视对象及重点、巡视的手段和方法、巡视成果的运用转化、开展巡视制度理论研究等方面,都还不够定型和成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建立相对独立、权威、高效的巡视机构,优化巡视人员结构,并科学确定、适度扩大巡视对象和范围,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巡视手段和方法,强化巡视成果运用转化的责任机制,大力开展巡视制度的理论研究,以进一步健全党内监督,改进和完善巡视制度。

  就如何消除腐败问题,有学者认为,制度对于防治腐败具有根本性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正逐步用制度反腐取代权力反腐,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着单项制度质量不高、制度间的相关性和系统性较为欠缺的问题。为有效防治腐败,需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防治腐败的生态性制度方面的问题;强化防治腐败的专门性制度建设;把反腐倡廉执行性制度建设提到应有的地位。

六、关于学会工作

  如何推进我国政治学的发展,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也是大会讨论的内容。有学者提出:今后的政治学年会主题应更集中一些,可以考虑开展更具专题性的学术讨论。还有学者提出,应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更好地去影响世界。在交流、对话、碰撞中提升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水平和应用价值。

2010年是中国政治学会成立30周年,中国政治学会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总结30年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评选奖励优秀成果,举办主题较为集中的论坛,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

作者:王习明,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成都市,610031)
韩旭,中国政治学会(北京市,100732)
(2010-04-20 14:36:00 点击2078)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