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作者:马学勤    文章来源: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所显示的强大生命力,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这一成功,“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靠的是党的高度团结统一,靠的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奋斗,”①同样也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和艰辛探索。

一、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从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间经过7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而来的。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向苏联学习”成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对此,毛泽东一方面认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讲“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②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模式在政治体制和经济工作中的弊端,给了中国共产党人有益的警示。同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命题,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新方针进行了初步论述。循着这一思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长达20年的艰辛探索,期间尽管发生了许多曲折和失误,但仍取得了很大成绩,理论上形成了很多有重要价值的观点。

1、确定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到来。根据国内主要矛盾所发生的变化,党的“八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强调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八大”后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和胜利,新中国开始了“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转变,“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③“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④

2、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理论。这是对当时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问题的回应,是对斯大林社会主义“和谐动力说”的重大突破。毛泽东提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并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强调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前进;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学说,强调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方法不同,必须要加以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处于突出地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后来中国的改革作出了最初理论论证。

3、提出社会主义发展“两阶段”思想。毛泽东从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出发,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得出了符合实际的认识。1957年他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⑤首次区分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与“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不同发展阶段。1959年底至1960年初,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⑥其后,毛泽东多次讲到,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建成社会主义特别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需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社会主义社会分两阶段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列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形成初级阶段理论的一个重要依据。

4、肯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鉴于苏联教训和“大跃进”运动中出现的否定商品生产的倾向,毛泽东强调中国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并提出商品生产是巩固工农联盟的工具、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与生产力水平密切联系等重要观点,提出“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⑦要求全党学习和尊重价值规律。这些思想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最新观点。5、提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1957年毛泽东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⑧。60年代初“加上国防现代化”,⑨从而确定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目标。1964年底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国人民公布了这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并宣布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这在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

6、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模式———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社会主义的标签。毛泽东吸取苏联模式的教训,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即以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方法,使重工业发展得更多些、快些、基础更稳固些。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将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作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提出“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⑩。20世纪60年代,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总方针。

7、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其重要思路有三:一是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实行中央向地方分权,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毛泽东讲,有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11;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毛泽东提出要给企业独立自主权,企业可以办成独立或半独立王国;三是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主体加补充的创造性构想。这一构想,实质上说明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对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包容性,以此改变社会主义经济的总体结构和运行机制,使之增强多样性和灵活性。上述思想为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8、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模式的创新思考。围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在政党制度方面,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2党的“八大”正式确认了这一指导思想;在领导制度方面,邓小平和董必武提出党政职能分开的思想,党的“八大”提出“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问题,毛泽东提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任期问题等,以期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鉴于苏联的教训,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强调这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一个基本的同时也是长期的方针。

上述思想,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初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实践为基础、国内问题和国际经验综合思考萌发和形成的新思路。对此,毛泽东后来说过:“前八年照搬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13尽管在初步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党出现过错误与曲折,尽管有些理论尚不成熟,有些正确理论没有成为全党尤其最高决策层的共识而化为全党共同行动,但它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端,诚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言:“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认识论——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果

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是邓小平的两大历史性贡献之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成果,在总结和汲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体现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

1、科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长期以来,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因而在实践中走入盲目求纯、追求高度统一计划经济体制的误区。邓小平在领导全党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固有属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4引导人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关键,即社会主义运动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是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1990年,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予以正面回答:“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5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对其作出了全面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6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从理论层面把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主义具体体制区别开来,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体制、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从实践意义上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把握,带来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发展阶段、经济制度、分配方式、是非标准等一系列思想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2、在科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要回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的问题。对此,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方略: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要走自己的路,靠自己的发展去解决国内所有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强调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壮大国力;在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建设社会主义,等等。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进行再认识,作出了我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在此基础上,完整概括了党的基本路线。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理论依据、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和历史地位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为我们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国情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完整概括和表达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同时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使两个基本点服从并服务于“一个中心”。实践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气势磅礴的推动作用,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

4、创造性地提出“两个不等于”思想,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讲:“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17在南方谈话中他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为中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向市场经济开拓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5、集全党智慧,逐步形成“一国两制”的构想。循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平统一祖国的思想,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解决祖国统一提出了最佳途径。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这一构想在实践中成功地使港、澳回归,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果是多方面的。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最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为我们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18

三、面向21世纪的新实践——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深化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党在这13年的探索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两方面展开的。《“三个代表”学习纲要》指出,“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1、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认识的深化。邓小平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但怎样建立这一体制,能否搞成功,需要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实践中加以回答。江泽民深刻阐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强调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紧密结合,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要处理好发挥市场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二者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要求加快建立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依据这些思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对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总体规划,同时我们党成功地解决了国内出现的经济过热,从容地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在实践中提高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初步把握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规律。

2、对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度问题认识的深化。十四大以后我国经济成分出现多样化趋势,探索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实现形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意味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作出回答。党中央根据实践的发展,大胆突破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方面的一些传统观念,对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上的理论问题做出了重大创新。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其主导作用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等,这些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诚如江泽民所强调的,这些理论问题的重要突破,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问题认识的深化。在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步提出了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江泽民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要立足初级阶段实际,“两个纲领”相统一。这些思想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进—步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全面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基本纲领,强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强调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4、对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指导方针问题认识的深化。江泽民把改革发展稳定问题提高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基本指导方针的高度,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向全党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20字指导方针;提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要把发展放在首位;提出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提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和关键。

5、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问题认识的深化。在发展方针上,江泽民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走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高质量的发展路子,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确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新的发展思路。在现代化发展战略问题上,依据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和“三步走”战略,提出在新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抓住前20年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思想;提出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等国内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6、对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认识的深化。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等思想。同时在民族宗教、统一战线、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等方面,形成了许多新的认识。

7、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乎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把党建问题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的关键,这是第三代领导集体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及时向全党提出党建理论要创新,并作出加强党建的一系列重大决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两个先锋队”、“两个纲领”、“两个基础”、“两个转变”、“两大历史性课题”等重大理论观点,对党的性质、任务、阶级基础、历史地位、党建任务和方针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凝结了几代领导集体的心血。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崭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科学经验总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前后相继、孜孜以求的精神。


注释:
①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7.
②⑥⑦⑨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114. 116. 34. 116.
③④⑤⑧⑩○11○1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771. 770. 768. 760. 796.729.733.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213.
○14○1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313. 236.
○15○1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64. 373.
○1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10.
(2010-06-23 09:37:00 点击1765)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