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弱势”缘何成了普遍心态
作者:杜凤娇 王慧    文章来源: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调查说明

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人的腰包越来越鼓了,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然而物质的丰富并没能带来心灵的富足,反而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成为了“弱势群体”,比如公司白领、记者、大学教授等,甚至不少官员也称自己是弱势群体。

一些外表光鲜的群体缘何不少人都有着相同的“弱势”感受?社会快速转型条件下,到底多少人存在“弱势”感受?程度如何?原因何在?为了对这些问题有一个较为清晰、客观的认识,人民论坛杂志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样本总计6235人,具体为:

一,不同群体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选取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公司白领三个典型群体进行,有效调查人数分别为280人、213人和325人。

二,联合人民网、新浪网、人民论坛网推出网络问卷,参与网友达5417人。

在取得大量一手数据及采访素材的基础上,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了梳理、综合,并对主要选项进行了对比分析。

精英群体“弱势”感受出人意料

45.1%的受访党政干部、57.8%的受访公司白领和55.4%的受访知识分子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

在一般人看来,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及公司白领应该属于精英阶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而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 (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受访者达55.4%。这一结果表明,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虽然传统的“弱势群体”正在减少,但存在“弱势心理”或“弱势”感受的人并没有相应地减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有蔓延趋势。

为什么“精英阶层”有这么多的人自认“弱势”?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进行了深入采访。

45.1%的受访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其“弱势”心态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激烈的官场竞争、严厉的问责制度和强大的网络监督面前,一些官员成了“惊弓之鸟”,生怕因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而成为众矢之的,每天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二是虽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但是在某些地方依然存在论资排辈现象,甚至“潜规则”盛行,很多官员因没有背景,“不跑不送”,处于“天花板”困局之中,得不到重用和提升,成为官场“弱势群体”;三是公务繁杂,既要有让上级看得见的政绩,又要有能让老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想要有所作为却困难重重,不少官员甚至出现了焦虑症,心力交瘁,倍感“弱势”;四是一些贫困地区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有限,在物价尤其是房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只能“望房兴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说,公众关注的往往是那些手握实权或者具有领导职务的官员,而对一般的非领导职务官员关注有限,而这些人是官员的大多数,在科层制的结构中,这些人实际上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而对上级领导、工作单位等不满意时,往往又不能“跳槽”一走了之,常常靠“忍”,因此心理难免压抑,更容易产生“弱势心理”。

面对官员的“弱势心理”,也有网友指出,官员从过度强势走向相对“弱势”的过程,正是一个群体去魅化的过程。把权力装进笼子,一直是民众的希望。权力受到足够的制约,“弱势”的官员才会真正安全。

针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抽样调查表明,高达55.4%的受访知识分子自认“弱势”。改革开放30余年,知识分子的地位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经济上也越来越富有,但与一些名利双收、风光无限的房产商、隐形贪官等相比,不少知识分子“喊弱”、“哭穷”首先是因为对自身境遇不满,而这种不满是通过比较得出的,面对当前经济资本(财富)、政治资本(权力)的联姻甚至转换,大学教授的文化资本(教育文凭)显然处于弱势。如北大副教授阿忆就曾在博客中晒工资哭穷,宣称那点工资让人“不能活下去”,并得到了很多知名教授的力挺。

不少大学教师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调侃说,“我们的脑袋是富裕的,但就经济角度来看,我们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

其次,“弱势心理”在那些基础、冷门学科的知识分子当中表现尤其强烈。他们的教学科研任务非常繁重,待遇却相对较低。“经济学”、“管理学”等很多热门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抛头露面,而对于那些基础、冷门学者来说,因专业所限,这种机会比较少,坐在冷板凳上一心向学,不少人觉得被边缘化了。

第三,一段时期,社会推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分子备受尊重,而在市场化的浪潮中,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改变。当前,社会浮躁盛行,评价标准功利化、单一化,权力和金钱的多寡常被当作成功的唯一标准,这让不少知识分子不受尊重,感到落寞。

针对公司白领群体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57.8%的受访白领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干得多,挣得少”是记者在采访调查中许多公司白领的共同感受。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白领们工作繁忙,职场竞争非常激烈,而且他们不像党政干部和大学教师一样有稳定的职位,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人和严格的业绩考核,他们要全身心地投入战斗,为此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对白领来说,风光的物质享受背后是难以承受的职业压力,体面的社会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感。

专家分析指出,当前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社会阶层也随之快速分化,一些阶层缺乏稳定感,尤其是当前正在形成的白领中产阶层。在通货膨胀的冲击下,以往人人羡慕的中产阶层也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弱势”感受。有专家指出,目前在中产阶层的内部,存在着分化和竞争。在平均工资水平翻番的过程中,一些人收入增长快,另一些人收入增长慢,前者能承受较高的价格和生活成本,在资源的争夺中处于有利地位,而后者就会感受到沉重的生活压力。

中产、官员等群体在集体“哭穷”,难免让人觉得矫情,但并不能由此否定这部分人在特定情境时的无力感。针对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及公司白领等“精英阶层”自认弱势群体这一现象,专家分析指出,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一个稳定的预期,刚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的缺乏是当下中国不安全感产生的源泉。而在当前转型条件下,这种不安全感不仅仅存在于传统弱势群体身上,也同样存在于诸如官员群体、白领阶层身上,这就是为何不同群体却有相同“弱势”心理感受的时代背景。另外,“弱势”是相对的,你在这一个环节强势,到了下一个环节可能是弱势,而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使每个人都身受其害,“弱势”心态自然蔓延。

为何人人“喊弱”、“哭穷”

37%的受访者选择“收入与预期有距离,生存、工作压力大”,29%选择“社会竞争中产生不公平感”、16%选择“许多个人权利得不到有效维护”

在随机抽样调查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公司白领等群体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掌握公众的“弱势心理”,人民论坛杂志还联合人民网、新浪网、人民论坛网进行了网络调查。结果显示,73.5%的参与调查的网友认为自己属于“弱势群体”。这一数据远高于人民论坛记者针对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公司白领随机调查取得的数据。

网络调查往往具有互动性强、参与者众的特点,但因为是匿名进行,网民参与调查有时更是在表达一种情绪,调查结果不一定客观、全面,但从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了解舆情民意的重要参考。从73.5%的受访网友认为自己属于“弱势群体”这个数据中看到,对网友而言, “弱势心理”几成社会普遍心态。在社会快速转型的当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现象值得高度重视与研究。

为何公众普遍出现弱势心态,并且感受如此强烈?在人民论坛记者的调查采访中,排在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收入与预期有距离,生存、工作压力大”(37%)、“社会竞争中产生不公平感,导致相对被剥夺感强烈”(29%)、“许多个人权利得不到有效维护”(16%)。可见,收入差距、生活重压、公平感保障感缺失等是“弱势感”的催化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贫富差距的加大必然会引起中低收入者的不满,从而引起“弱势心理”。高房价和通货膨胀的冲击也让人们“弱势感”强化。看到别人住着别墅开着豪车,而自己辛辛苦苦攒一年的工资还买不了几平米房子,“弱势感”怎能挥去?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在涨价,工资增长的速度跑不过物价上涨的速度,“弱势感”如何避免?一位网友这样说。

权力与资本的相对集中,加强了民众的“弱势感”。党政干部手中有权,企业主手中有资本,在其面前,普通民众无权无钱,难免会产生“弱势心理”。“更何况企业主对工人的非法剥削、富裕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官员的腐败行为和暴力拆迁、城管粗暴执法等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是激起民众‘弱势感’的导火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朱光磊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很多网友在讨论“弱势感”问题的时候,也往往将社会“弱势感”的蔓延,归咎于“你是哪个单位的”的骄横、“我爸是李刚”的张狂和“拼爹游戏”背后的无奈。只要社会不公平、机会不均等、权钱相对集中,就会生出“弱势”的感叹,从而对社会充满怨气。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就世界瞩目,但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固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社会资源分配不公使得不少群体都心存不满。专家指出,相对特殊利益集团的不劳而获,对大多数人而言,无论是物质财富的获得、政治权利的实现,还是话语权的掌握、社会地位的提高都不尽如人意。当一些群体与阶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获得越来越多社会资源的时候,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却因为获取资源的有限性而逐渐被抛到了主流社会发展的轨道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弱势心理”自然会迅速蔓延。

五成受访者认为“让大家都富起来”能消除“弱势心理”

49%的受访者选择“让大家都富起来,调整收入分配方式,缩小收入差距”,20%选择“增强大家的保障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大家基本生活”,12%选择“让大家都强起来,在利益受损的时候能够有畅通的渠道”

如何消除公众的“弱势心理”,让大家充满自信,获得尊严?49%的受访者选择“让大家都富起来,调整收入分配方式,缩小收入差距”,20%选择“增强大家的保障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大家基本生活”,12%选择“让大家都强起来,在利益受损的时候能够有畅通的渠道”。由此可见,老百姓最关注的还是收入,只有让大家的钱袋子鼓了,收入增长的速度超过了物价上涨的速度,才能抵御通货膨胀的冲击,才能消除“弱势心理”,增强幸福感。而增强保障感,让大家在利益受损的时候能够有畅通的渠道等,对老百姓来说则是一剂定心丸,保证了幸福生活的持续、稳定。

有专家表示,要想消除公众普遍的“弱势心理”,除了社会主体的自立、自尊、自强,最主要的就是加快民主进程,应当尊重和保障社会各阶层群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特别是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保障群体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表决权,尤其是保障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与自身权益有关的各项决策的权利,使其能够依据法律程序维护合法权益,“弱势心理”就会大大降低。

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表示,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弱势心理”蔓延的重要因素。弱势化的本质在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而造成资源分配不公的关键则在于现有制度的不完善,如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因此完善制度建设是重中之重。

“消除公众普遍的‘弱势心理’,政府责无旁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政府首先应最大限度地保障政策本身的公平和公正,要消除公众普遍的“弱势心理”,就是要通过政策的公开、公正体现出来,所以政府一定要保证政策本身的公平和正义,若是政策本身就不公平、不正义,若是维护了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遏制“弱势心态”就无从谈起。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杜凤娇 王 慧)

(2010-12-08 14:34:00 点击856)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