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参政党建设研究述评
作者:吉秀华    文章来源:  
  1989年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发[1989]14号文件),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正式确认了我国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从而使参政党建设问题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此后,各民主党派中央纷纷把加强参政党建设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任务,[1]理论界也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和深入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就中发[1989]14号文件下发以来,理论界及实际工作部门就参政党建设方面的研究情况做一述评。

一、关于参政党建设的研究现状

以中发[1989]14号文件为契机,参政党建设研究获得了迅速发展。民主党派自身和理论界逐渐认识到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他们在借鉴中共党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参政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表现在:

(一)专门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机构相继出现。

自1989年以来,中央统战部、民主党派中央及其各级地方组织先后以“参政党建设”为主题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最突出的成果是各民主党派于1996年、1999年和2004年,围绕加强自身建设问题联合形成的《关于民主党
派组织发展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加强自身建设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纪要》。这三个纪要集中体现了参政党自身建设取得的成绩。同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各省、市级社会主义学院也把“参政党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并以此为中心完成了多项课题。与此相适应,“参政党建设研究室”、“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会”等专门的研究机构也相继成立。

(二)大量学术论著不断涌现。

截止到2005年为止,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可以检索到的有关参政党建设的文章就多达173篇。这个统计肯定是不完整的,但是其中不乏有见地的佳作,而且文章的内容涉及参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关系,参政党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参政党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等多个领域,基本上涵盖了参政党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可以从中管窥到参政党建设研究的基本情况。此外,这一时期理论界还出版了不少相关著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参政党建设概论》(华文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民主党派建设理论》(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参政党———理论、实践、自身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新时期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民主党派建设论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这些著作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参政党建设的研究,反映了新形势下对参政党建设理论的探索。

二、关于参政党建设的若干问题

如前所述,参政党建设涉及的内容广泛,受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从参政党建设的目标与原则、参政党建设的内容、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关系、参政党建设面临的问题这四个方面将十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及实际工作部门的观点整理概括如下:

(一)关于参政党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有关参政党建设目标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各民主党派的章程中。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的参政党在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就开始涉及政党建设目标问题。如九三学社副主席徐采栋在九三学社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自身建设的目标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党机制,提高整体素质,发挥参政党功能,把我社建设成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参政党。”[2]民革中央在民革第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参政党的标准和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保证把一个政治上坚定、能够保持优良传统、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革带入二十一世纪。”[3]2002年11月底至12月
初,各民主党派相继召开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参政党建
设的目标,并在各自的章程中予以明确。如民盟在总纲第
十二条中提出自身建设的目标是:“把民盟建设成为与中
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努力提高参政议政水平、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4]

民建在总纲中提出“把本会建设成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5]尽管各民主党派关于党建目标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中都包含了努力建设成为在新世纪与共产党亲密合作、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的内容。

理论界关于参政党建设目标的研究也多据此为依据,只是在具体说法上有所延伸。如有的学者认为参政党建设“必须以更有效地发挥参政党的政党职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根本目标”。[6]有的学者认为,参政党建设不应简单地套用执政党的党建理论,而应符合参政党自身建设实际,突出其特殊性。据此,一个成熟的参政党应该设定以下目标作为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争取的结果:(一)创建参政党理论体系;(二)形成强有力的参政党领导核心;(三)有较强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四)有足够强大的凝聚力;(五)制度化程度较高;(六)参政能力有较高的水平;(七)组织纪律有较强的约束性。[7]

关于参政党建设的原则,民主党派及其理论界一致认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政治联盟的特点,体现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是参政党建设应当把握的原则。此外,有的学者还指出,参政党建设还应“坚持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工作的原则”。[8]针对民主党派雷同化现象严重的问题,有学者还强调“保持特色”也应该是参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9]

(二)关于参政党建设的基本内容

参政党建设因其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的特殊性而有其特定的内容。关于这一点,理论界及实际工作者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在具体划分上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两分法。此观点认为参政党建设应包括参政党建设的一般理论和基本原理两大部分。一般原理主要研究我国各民主党派演变为参政党的条件、规律、历史必然性,参政党的基本特征,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合作机制和政党建设的重要性、特殊性等。基本原理主要研究参政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等方面的具体建设问题。[10]也有学者将其分为参政党建设和参政党自身建设两个层面。一个层面研究与参政党性质、特点、地位和职能作用等紧密相连或者说是由其决定的参政党的一般原则和目标的理论;一个层面研究参政党自身各个方面的具体建设的目标、方式方法等理论。两者是一般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11]此观点主要是参照中共党建模式,理论色彩浓厚。[12]

2、三分法。大多数人持此观点,认为参政党建设理论分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三大部分。其中,思想建设是中心环节和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和基本路线教育、多党合作优良传统教育、形势、政策、任务教育等。组织建设是基础,包括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制度建设是关键,是参政党建设中带根本性、长期性和保障性的建设,包括民主集中制、会议制度、选举制度、考核制度等。这种划分主要依据民主党派三个纪要所达成的共识以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文件)中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有关规定。也有学者根据政治文明的内在结构(价值、制度、机构和功能)将参政党建设做了上述划分。[13]

3、多分法。此观点主要是根据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实际工作需要来划分。据此,有人将其划分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14]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机关建设[15]或组织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领导班子建设[16]四个方面。有人将其划分为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机关建设、制度建设五个方面。[17]这种划分法突出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理论上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关于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与此相适应,我国政党建设的内容包括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两大部分。关于两者的关系,理论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者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

1、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有学者指出,两者的同一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要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教育广大成员。各民主党派章程也规定,要高举爱国主义
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坚持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共产党和包括各民
主党派在内的全国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总结,因而
是指导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工作和行动的思想基础;坚持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亲密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两者共同的奋斗目标;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中国共产党《党章》和民主党派各自的章程中都明确规定了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18]

2、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差异性。关于这一点,有学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党建目标不同。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建党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领导核心。”参政党
自身建设的目标是把自己建设成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积
极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的、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政治纲领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高纲领即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最低纲领即党的最初奋斗目标或最近目标,即在现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没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分。但它们作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其政治纲领与共产党的最低纲领相一致。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治路线所规定的奋斗目标也是各民主党派的奋斗目标。但是,它们只有最低纲领,没有最高纲领;思想建设的要求不同。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各民主党派侧重于以邓小平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工作,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其他原则则不予强调;组织建设的要求不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成员和组织遍及全国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延伸至国家的最基层单位———农村、工厂、商店、机关、学校、街道等。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均以贯彻“三个为主”的原则,即坚持以协商确定的重点分工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为主。[19]

(四)关于参政党建设面临的问题

1、价值观念的变化给参政党思想建设带来新考验。随着历史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中青年知识分子逐渐加入民主党派,党派成员的思想状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加剧使我国的政党制度建设面临新考验,[20]个别党派新成员对我国政党制度认识不清,“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的思想”时有浮现;一小部分人对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党派成员只是“摆设”,参政议政热情不高。[21]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给参政党思想建设带来新考验。

2、社会结构的变化给参政党组织建设带来新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利益群体、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不断涌现,他们与新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具有很大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强烈的政治参与愿望。[22]有的已经和民主党派发生联系,甚至被吸收到民主党派中;而各民主党派也日益关注这种状况的发展。在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中如何正确处理上述人员同原有发展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参政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

3、统一战线和党派工作向下延伸的趋势给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情况。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党派的社会基础呈现出向基层延伸的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使统战工作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文化等领域,从中上层发展到基层,从大中城市延伸到小城市和乡镇。随着整个统战工作范围的扩大,党派组织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向下延伸的趋势。一方面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分子的分流,使设在乡镇的许多工商业企业等机构吸纳了相当一批属于民主党派联系对象和发展对象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等;另一方面,也有少量民主党派成员“下海”后来到地处基层的单位,带来了自己的党派身份,也带来了政治影响和政治活动。因此,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不能不充分考虑这些新情况,注意这些新特点。[23]

三、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如上所述,自中发1989 (14)号文件下发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关于参政党建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其研究由浅入深,由点到面,逐步系统和完善,不仅回答了参政党建设的若干问题,而且对于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乃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亦有所贡献。尽管如此,参政党建设研究与执政党建设研究相比,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的很多方面仍然值得后来的学者作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首先,重复现象严重,研究视野需要进一步开阔。从已发表的文章内容来看,总体上论述参政党建设的文章较多,而对参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的细化研究不够。而且,多数学者都是参照中发1989(14)号文件或民主党派章程中的相关部分就“参政党”谈“参政党建设”,缺乏必要的创新。不可否认,自身建设是参政党建设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和视角,正如郑宪所言“如果在民主党派建设理论中,不是把着眼点集中于自身建设本身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探讨上,而是过多地纠缠于‘一般理论’,就会使这一理论显得冗杂,会同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宗旨发生偏离”。[24]但是,过多地将视野集中在单一的某个方面就会造成严重的重复。有的学者在没有新材料的情况下,简单地
照搬文件内容,重复前人工作,毫无新意可言。我国的参
政党建设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是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
组成部分,置身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大环境中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值得研究的问题和情况还很
多。这就需要研究者具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尤其是,中发[2005]5号文件的颁布,为参政党建设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视角。例如“政治文明与参政党建
设”、“参政党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参政党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等问题己经引起部分学者的注意。他们所作的有益尝试,必将为后来的研究者开阔视野、大胆创新提供一种崭新的思路。

其次,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研究队伍需要进一步壮大和拓宽。与执政党建设研究相比,参政党建设研究起步晚、力量薄弱。从相关的各类文章及著作来看,作者大部分是各级社会主义学院的教授、学者;也有一部分是统战系统分管政策研究或理论宣传的各级领导干部;还有一部分是各级民主党派的机关干部。这些人研究参政党建设或因正在从事党派工作或因经常接触党派工作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是参政党建设研究的主力军。但是,参政党建设作为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而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统战系统。尤其是那些从事政党理论、党史党建、政治制度、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的学者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丰富参政党建设的内容,壮大参政党建设研究的队伍。可喜的是,已经有一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逐步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随着中共领导人对参政党建设的日益重视和支持,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参政党建设研究队伍的行列。
(2010-08-16 16:38:00 点击823)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