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公:自主创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题——浦东新区暨上海调研感想
上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开发浦东成为国家战略之后,经过20几年的发展,浦东由为上海提供蔬菜供应的郊区演变为包含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航运业、金融业、现代农业等产业的一个生机勃勃的综合经济体,其地区生产总值占上海市的1/3以上,创造了经济飞速发展的奇迹,当之无愧是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典范。对浦东新区和上海市的主要产业进行系统调研,对于我们认识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的确具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功效。此次调研印证了两点认识,其一,上海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其二,上海的工业化在自主创新方面还有巨大发展空间;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日益凸显的主题和越来越迫切的任务。
一、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的百年梦想正在实现
上海地区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上海地区的三次产业所贡献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比例。
表1.2010年上海与全国三次产业形成生产总值对比表 单位:万亿元
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全国 | 40 | 4 | 18.7 | 17.3 |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 10% | 46.75% | 43.25% | |
上海 | 1.7 | 0.0114 | 0.72 | 0.98 |
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 0.67% | 42.35% | 57.65% |
表2.2010年上海与全国三次产业吸纳就业人口对比表
总就业人口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全国(单位:亿) | 7.6 | 2.79 | 2.18 | 2.63 |
36.7% | 28.7% | 34.6% | ||
上海(单位:万) | 924 | 36.3 | 347.4 | 540.9 |
3.9% | 37.6% | 58.5% |
表1.和表2.数据说明,从全国来看,第一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口仍然最多,近2.8亿,占就业人口的36.7%;第一产业贡献的产值在三次产业中最少,为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0;第二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口最少,为2.18亿,占就业人口的28.7%,但是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最高,为18.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75%;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局第2位,为2.63亿,形成的产值17.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25%,与第二产业的产值接近。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都略低于1/2,但是二者产值总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0%,第一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同时,第一产业吸纳就业人口数量在三次产业当中位居首位,比第二产业就业人口高出8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高出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差距并不悬殊。对比到改革开放之初“十亿人口八亿在农村”的状况,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在产业结构、就业人口结构方面的发展成果。
就上海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仅为3.9%,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1%;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占当地就业人口的37.6%,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为上海地区生产总值的42.35%;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超过当地就业人口一半以上,达到58.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超过地区生产总值一半,达到57.6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对地区经济就业的贡献上,上海已经呈现出第三、第二、第一产业倒置排布形态,即,第三产业在上海地区的吸纳就业人口、形成地区生产总值这两项指标的贡献都超过一半,第二产业紧随其后,第一产业的贡献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上海已经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呈现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后工业社会的形态。
漫步在黄浦江畔,放眼望去,左岸是一座座租借地时代遗留下来的异国情调的欧式建筑,右岸是拔地而起的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勾画的浦东新区景观线,上海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形象生动地向人们昭示: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的百年梦想正在实现。
二、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日益迫切的任务
“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这是邓小平同志1984年为即将投产的宝钢的题词。从中我们不难体味到,创新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心目当中的突出分量。对外开放就是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引进先进技术、学习消化先进技术是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经阶段,而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科技自主创新。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无可替代的内在动力。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获得了巨大提高,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仍然保持着优势。如果不能努力提高我国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缩小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我国工业化进程势必遭遇障碍,将长期徘徊在高物质消耗、低附加值的低端产业之中。
调研中,有两件有关科技自主创新的事情令我印象深刻。其中一件是宝钢的讲解员介绍的。她说,发达国家在硅钢技术领域对我们采取封锁政策,不允许我们购买他们的技术,只允许我们以天价购买他们的硅钢产品。后来,宝钢科研人员独立自主地发明了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硅钢技术,生产出了自己的硅钢产品,把硅钢的价格从天上拉到了地下。
另一件来自浦东新区一家从事医疗器械制造的民营科技企业“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副总经理给我们介绍,国内使用的心血管支架曾经完全依赖进口,支架的价格极其昂贵,在他们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心血管支架制造技术之后,支架的价格下降了2/3,现在,国内70%的血管支架都是国产品牌。这一技术创新为患者和国家节省了大笔医疗费用。
宝钢和微创医疗器械的故事令人振奋,蕴含着浦东新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依赖国外技术仍然是浦东新区一些企业的现实状态。调研中得知,作为一家中外合资公司,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投资、管理已经基本由中方完成,外方在企业成立技术中心,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提供技术。
《上海浦东经济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浦东新区主要以引进技术为主。特别青睐海外大企业,本土企业研发基础薄弱。浦东新区企业研发资金中,外资企业占51.2%。本土高技术企业缺乏配套资金和后期投入。浦东新区现有高技术企业中,相当部分是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本地企业大多数规模小,研发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难以支撑浦东新区高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和高端化发展。
这一研究结论凸显了浦东、上海的工业化的局限所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突破的瓶颈。
十分巧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