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李国强:京沪的道路交通比较
作者:李国强    文章来源:  

李国强:京沪的道路交通比较


以前曾两次到过上海,都是七八月份,两次印象都不是很好,可能因为是夏天吧,太热,且无暇考察上海的社会经济运转情况。此次赴上海,考察范围比较广,也比较深入,上海人的精明和细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到上海之后,政治学所主要是乘坐大巴车进行调研活动,五、六天当中走过了上海不少地方。加之近来在北京时经常开车,对北京交通有些认识,所以这里以京沪两地的交通管理为例谈一谈。


上海道路设计遵循着“去中心化”的理念。从道路上看,上海和北京一样,也修环线,但只有内环和外环,不像北京这样修到了六环,据说还要修七环。上海把大量的力气用在修普通道路上了,大量从地图上看是比较小的路,都修成了快速道。这样,此路不通,别处也可通,主干道的作用就下降了。


上海道路建设中高架桥的作用功不可没。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巨型城市中,单纯地面交通早已不敷使用,立体式交通极有必要。上海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地铁,还有随处可见的高架桥。我曾认真数过,不少高架桥有十层楼那么高,普通高架也有几层楼高,而且上下有两到三层的道路。这样,如果开车去某个地方,大多数时间都在高架桥上行驶,很快捷,也很安全。


上海“十五分钟生活圈”的理念很好。尽量让大家在居家的附近就能解决所有的生活和工作问题,不需要乘坐交通工具到很远的地方工作,这就减轻了公共交通的压力。


在田子坊、新天地、黄埔江畔等这些最繁华的地段,一旦处于上下班高峰时期也会堵车,但程度要轻的多,原因是此路不通,自有他途。在北京,如果到某个地方去,首先想到的就是环线,其实环线也可能是唯一比较快的道路了,几乎没有别的快速道。如果环线堵死了,全市的交通就近乎瘫痪,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北京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即便是环线也主要在地面上,没有利用环线建设立体式交通。


从官方统计来看,北京的人口大致有1900万,上海为2300万,人口差不多,经济水平差不多,北京也不缺乏资金,我想北京的不足之处应该还是管理和建设理念。未来北京需要引进一些去中心化的理念,大力进行卫星城建设,大量增加东西向和南北向的高架桥,此外,几大环线需要进行高架桥改造,否则照现在的情形是无法承载社会经济发展的。

(2012-07-16 10:30:00 点击100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