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冯 丹:五天四夜感受沈抚新城“三化”变迁
作者:冯丹    文章来源:  

冯  丹:五天四夜感受沈抚新城“三化”变迁


作为沈抚新城调研团中在沈抚调研时间最长的成员(2次,共9天),认识体会凌乱又特别,有着复杂的感受。首先是感激,先后两次有机会参与沈抚新城调研,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一座重生的工业城市的魅力,聆听师长前辈的教诲分享同龄同辈的感悟所有这些将成为我的珍贵记忆和难忘回忆,由衷感谢政治学所和抚顺市。其次又感惭愧,9天时间、中间相隔近9个月的酝酿思考期,但似乎并没有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框架体系,某些问题还未完全看清楚、弄明白,比如两者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在是惭愧之至。最后惊异惊异于9个月之间沈抚新城的巨变,惊异于抚顺日益清晰的发展思路,惊异于沈抚文化之魅力。这些并不是复杂感受的全部,相信随着进一步的研习还会有新的体认和感受。现将两去沈抚各种杂味与认知融为一炉,写出《五天四夜感受沈抚新城‘三化’变迁》敬请前辈同辈批评与指正。


抚顺的“四前”


政治学所倡导读懂以来与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有异曲同工之妙,个人认为“读懂以来”与“大历史观”的精髓在于超越一时一地、现时现在的范畴,在历史纵向进程中需找定位,它不是站在现在看未来,而更重要的是站在未来看现在。按照此思路来梳理,可以发现在不同生产方式主导的历史进程中,抚顺均有所表现,简言之为四前清前、建国前、文革前、转折前。


清前:正如抚顺市委书记刘强所言,抚顺有四大贡献,第一个就是贡献了一代王朝,促使了朝代更迭,使得农业社会的抚顺从相对较低生产水平跨越到了成熟水平。现在依然屹立的清永陵、赫图阿拉城是佐证,历史文化的底蕴由此而开始,相信在将来会被不断的挖掘与开发。


建国前:从1901年王承尧等成立华兴利公司到日俄战争沙俄战败将南满铁路转让给日本,再到日本在此推行"第二期产业扩张计划",煤矿的大规模开采,使抚顺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以农业为主体的封建城镇,变为以工业为主体的殖民地城市。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中心由浑河北岸的抚顺城向浑河南岸转移。20世纪30年代末,抚顺人口猛增至20多万,城市范围由清末的4平方公里,增至91平方公里。


文革前:建国后,仅1953-1957年(“一五”)的5年间,在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中,抚顺就占了8项,如抚顺煤矿总体改造、抚顺发电厂改造以及大伙房水库建设等,这些重点工程的完成为抚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抚顺由单一的煤炭工业城市向综合性的重工业基地发展。在保证完成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同时,还发展了地方工业,涌现出一大批中小型企业。


转折前:当前,后工业化成为发到国家的主要选择,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三产(服务业)均占到经济总量的70%以上,国内的北京、上海等地的服务业比重也占到经济总量的70%以上。所谓的第二次生产方式大转折正在向我们走来(知识社会取代工业社会、知识经济取代工业经济、无形产业取代有形产业)似乎在一定范围内成为共识,工业立市的抚顺如何面对这一趋势和现状,这应该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和关键的时期。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让工业文明继续辉煌,是历史赋予给抚顺的时代使命。


可以看出,“四前”均是抚顺转变的重要时刻,“清前”实现了从农业城市中的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转变、“建国前”实现了以农业为主体的封建城镇向以工业为主体的城市转变,“文革前”实现了从单一的煤炭工业城市向综合性的重工业基地转变,“转折前”还在进程之中,但它应该是关键的一步,正所谓“步步惊心”,这一步我们要站在未来看现在、要拭目以待。



沈抚两市一体发展是佳配


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是世界范围内城市布局与发展的几大模式,这些群、带、圈是一个个的经济增长极,在各国历史进程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日本的东京都、美国的纽约华盛顿,我国目前的长株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也是这种发展思路,可以感觉的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协调错位发展是客观规律,不能违背。


沈抚作为共和国的脊梁,是世界上距离最近的两个大城市,应顺应规律而为,遵循现实而做。此次调研中感受是沈阳的工业大而强,三一、黎明都是行业佼佼者,抚顺的工业多而杂,高科电磁、石化企业等涉及领域较多。总的来看,两市虽然同是老工业基地,同是重工业城市,但两者产业结构,特别是重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有较大差别,具备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两市可以进一步整合产业,强化错位,避免趋同,在互补上大做文章。但客观的说,抚顺发展少了沈阳的支持会慢一些,抚顺的发展特别是沈抚新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沈阳的态度、速度和力度。


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建立城市群圈带要遵循规律而为,两市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城发展的基础是沈抚两市的经济一体化,即实现产业发展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等。



两化并举,三化齐驱


在2011年10月份调研之后,房宁所长对于沈抚新城建设经验的精辟阐述“实行‘两化并举’,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把沈抚新城概括为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典范是抚顺的期待,作为研究者,应想的再多些,正如本次系列调研的前言所述,我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以及民主政治建设是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两化并举之后怎么看或者说怎么办,个人不成熟的观点是要看到“三化”概念背后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顺势而为,推动实现城市化、工业化与现代化的“三化齐驱”,三者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走在社会发展的音符上,而不是断续式发展、割裂式发展。 


1、人为本、业为根的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全体人口的比例,国家统计局宣布我国2011年城镇化率51.3%,也就是说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按此计算,抚顺的城市化率大约为54.2%,高于全国的51.3%。这些是冰冷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支点是“人”——人的数量。这次调研的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人是城市之源、之本,离开了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建设是空心城市、是不能持续的,许多“鬼城”的出现大体起于这一缘由。有人来不行,要有人住、有人生活才行,一如上海世博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口号。只有人来而没有人住的城市是没有生活的、更没有灵魂。沈抚新城建设中注重工业区、核心区的规划是有预见性的,正如《要报》中所言,兴城兴业相结合,以业带城,实现了从“开发区”到“新城市”的转变。因此,观察一个城市,特别是新兴的城市、新建的城市,人口指标是一个重要维度。


2、服务生产与生活的工业化。21日初到西露天时,前辈陈红太站在3米车轮下的合影,很让人震撼,震撼于工业的想象力,震撼于重工业和支柱工业的力量。西露天400多米的深坑和展览馆中历届领导人的视察照切实的告诉你什么是共和国的脊梁与长子,什么才叫贡献。22日晚宴刘强书记强调工业立市时候,那份坚毅和执着让人深思。都说后工业化是趋势,但没有工业化的今天就不会延续到后工业化的明天。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认识工业和工业定位,我想这是一个绕不过的议题和必须正视的现实,看了三一、黎明和石化新城的企业,一个总体的感受是,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中要有服务生产与生活的旗帜,服务于生活工业的生产才有价值,服务于生产工业的生产才能自我继续。在石化新城可以看到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带动与影响,这种生产性的工业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浙江、福建等地的生活性的工业化也令人尊敬,新城是两化并举,是否能够尝试着生产和生活一体化、生产服务于生活、而生活又引导生产,这些问题值得研究与探讨。


3、现代化 ≥ 社会现代化  社会建设。本次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调研,如果说工业化城市化侧重于经济的话,那么现代化可能会更多的侧重于社会但远大于社会,当然这个社会也只能是“大社会”,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等,如教育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等。如果从“大社会”的视角出发,那么社会现代化是否可以具象到社会建设。看完石化新城和沈抚新城,再对比沈阳城市后,有一个直觉,社会建设可以作为当下的社会现代化来视


4、沈抚两市的再工业化。房宁所长站在时代潮流和全国范畴的视角上提出了工业化的第二波的历史命题,通过读懂以来和这两次的看与聊,第二波具体东北地区、具体到沈抚特别是抚顺也许就是再工业化的议题了。建国之后的第一次工业大建设、大发展是以东北为起点,虽然没有太多的数据支撑,个人感觉那时的东北是工业的摇篮,是第一次工业建设的重要基地。如果站在第二波的时代视角上的话,对于东北地区来说,除去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子外,天方夜谈的来想也许还有探索间隔工业化、再次工业化甚至多次工业化、持续工业化历史义务与时代责任。


5、沈抚新城要实现两个并重。沈抚新城规划馆中提到“三年地下、三年地上”,通过这两次的观察和这一阶段的思考,个人不成熟的想法是沈抚新城要尽快实现从工业建设到工业与社会建设并重的转变、实现从城市建设到城市建设与管理比重的转变。从建到管、从经济到社会,从硬件到软件,全面建设,真正以工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发展,并在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即做好社会建设。



五天四夜的黑与白


从21日中午到达抚顺到26日下午离开抚顺,五白四黑,黑白相间使得更加全面、更加感性的认识、透视沈抚的社会、文化与生活,我想工业化城市化也会入乡随俗、在不同的土壤中长出各异的花。


白的刚。白天所看的三一、石化、高科电子都是钢铁混凝土的各式变异,看到三一的世界最大挖煤机时,惊讶于其通体的刚强;看到石化新城,各式钢铁展示了工业美学。在沈抚白天所考察的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缺少钢与铁,就连电磁管也具有钢的硬度,记得去年随房宁所长去重庆考察时,所见多为果林、牛场,然而这里却没有,通过对比足能感受到东北的刚。


黑的粗。二人转、音乐喷泉、八碟八碗等处处演绎着沈抚的百姓生活,二人转是两个人玩的、喷泉是大家看的、八碟八碗是家人吃的,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东北文化的粗。


牵强附会点儿,如果白天看的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内容,那么晚上体会的就是现代化的内容,从东北走向全国的二人转也是变绿了,与时俱进而现代化了,音乐喷泉更是将现代化融入夜色之中、融入市民生活之中。从这个意义,调研不能分白天黑夜,白天有白天的雄伟与生产,黑夜有黑夜的精彩与生活,体会到调研具有全程性全时性特征。


用团队式调研做时代的记录者


从开展“蚁族”调研到跟随政治学所的三次大的全面性调研,不断的促使我持续思考如何在认识和总结中国式的调查方法。2011年11月份,习近平在《学习时报》发表了《谈谈调查研究》后,廉思师兄带领我多次探讨后,12月5日也在《学习时报》上发表了《什么是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通过这几年的经验积累,特别参加政治学所这两次团队调研,更激发了自己的思考。这次从沈抚回来之后,一直在思考团队式的调查研究怎么做?这也是我为什么现在才将此次调研感受拿出来的重要原因。


总体的感觉是,面对“两个前所未有”的形势,在当代中国做研究、搞调查,要破除条条框框,从实践出发,正如政治学所的“读懂以来,下去走走出去转转”的研究模式,要在这前所未有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出中国式调研的方法与思路,我相信团队式调研是一种尝试。


现在回顾起来,当初的“蚁族”调查团队具有团队式调研的雏形,对比政治学所两次大型的团队式调研,我想所谓团队式调查研究,是指由具有共同愿景、分工明确、责任明晰、专业互补的学者组成研究团队,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出建设性意见为目的,采取实地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的一种形式。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来提升研究效率,以团队成员专业优势互补来加强对复杂问题的攻关能力;二是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不使用网络调查和电话调查,坚持调研员与对象面对面接触,辅以个别访谈、集体座谈和研讨交流等研究方法,努力掌握调第一手数据。团队式调研需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服务时代(人民、社会)找问题,二是俯下身子搞调研,三是把握规律提对策,四是凝聚信念建团队。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身处数千年未有之变迁的历史潮流中,如何认识中国、记录中国,我想全景式的团队式调研有其重要功能与意义。有一丝感觉,用团队式调查来记录“三化”与“蚁族”研究几乎有着同样的出发点,“蚁族”研究并非仅仅是研究“蚁族”这个群体,而是想捕捉并传达这一代青年人的那种精髓、韵味与感觉,毋庸置疑关于这个时代,今后的史书、传记和统计数字将会多不胜数,但单靠这些是无法完全传达出一个时代的内涵、风味以及现实的。这正如光靠度量衡是无法说清一个人的长相与举止,再美的彩色照片也无力传达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社会图景”中的人物才能反映出这个时代真实的面貌。现在来看,“蚁族”所呈现的正是当下中国“社会图景”里一代人的困惑、焦灼、痛苦、迷茫和梦想,记录的是历史的小人物和时代的旁观者,而“三化”的记录则是书写这个时代舞台中央的最绚丽的角色,其意义之大可想而知,能参与其中的人实在是三生有幸,期待三化调研能够继续在路上、继续走下去、继续精彩下去


 

(2012-10-29 14:29:00 点击892)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