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资源 > 政治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 > 邓小平政治理论
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论纲

作者:秦宣 时间:2010-06-28
邓小平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十分关注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建设,并致力于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政治大国”而立足于世界。虽然他没有直接提出“政治文明”这一概念,但是他站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以开放的胸襟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构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

一、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相对于政治蒙昧和政治野蛮而表现出的一种政治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即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集中体现与重要标志。它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政治制度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任何进步的政治观念、政治行为,归根到底都要以创建、发展和完善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为目的,而政治理念和政治行为也需要由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来具体规范。从现有资料来看,邓小平并没有使用过“政治文明”这一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邓小平没有关于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邓小平只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没有讲“政治文明”,因此邓小平的文明观不全面。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

第一,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所构建的改革框架,从一开始就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其中,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为了推动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而且,邓小平在制定改革政策时,最早强调的就是政治改革,如简政放权。如果没有政治方面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是无法制定的。他所制定的开放政策,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政策,既包括经济方面的开放,也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开放。

他所确定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从一开始就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比如,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实际上这里邓小平已提出我国现代化的三大目标,即物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其中,物的现代化就是物质文明,制度的现代化就是政治文明,人的现代化就是精神文明。

第二,邓小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内容。缺少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邓小平理论就是不全面的。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就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第三,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说一位政治家没有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思想,是令人很难理解的。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总是从大局着眼,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观察和处理各种重大问题。面对贫穷落后的中国,邓小平的确十分重视中国经济的发展,强调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死死抓住这个中心不放;但是,他从来没有忽视政治的发展,相反,他对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他曾说:“在经济问题上,我是个外行,也讲了一些话,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ll](v77)他把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当作“中国最大的政治”,强调“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l2](pl95)邓小平讲的“两手抓”,有时指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有时则指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政治文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l](p378)“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这些都是在讲政治文明建设。他所提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命题尤为凸现了他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关注,表明他抓住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

第四,在邓小平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在坚持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不仅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且政治建设方面也获得了很大进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发展,原有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被新型民主政治体制所代替;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成就辉煌,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了基本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研、参政意识;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参政能力明显增强;执政党的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执政能力显著提高,执政党的地位越来越巩固。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与邓小平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的科学指导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没有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就没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总之,邓小平理论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如果仅以是否使用某一概念作为衡量是否存在某一理论的标准,是有失偏颇的。

二、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封建传统比较浓厚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明观。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著名论断,侧重论述了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强调以社会主义民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政治上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目标问题上,指出“民主是我们的目标”,强调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建设高度的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

—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关系问题上,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物质文明是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条件,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和导引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加强以社会主义民主为核心的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问题上,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都要致力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

—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道路问题上,强调政治文明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国情、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政治文明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在政治文明建设的道路和途径上,邓小平反对盲目照搬和模仿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强调绝不照搬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议会民主模式;强调要从自己的特点出发,走具有本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建设之路;强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问题上,强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民主不可分割,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提出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问题上,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提出“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最大的目的是取得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

—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要加强政治体制改革,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上,强调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优良传统,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内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尤为密切。党内民主不仅是党的生命线,而且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

—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问题上,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要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以改革开放的思维和视野,和创新的精神,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切实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总之,邓小平的政治文明思想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目标、任务、本质、道路、基本方略、前提条件、动力、关键和根本保证等问题,初步形成了一个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科学体系。

三、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样,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有中国特色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应用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我国新时期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首先,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文明观,它的形成、完善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半多世纪之久。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提出了科学的政治文明范畴和思想。1844年马克思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中不仅广泛涉及“国家”、“政党”、“政治制度”、“法律”、“权力的分开”、“国家管理和公共管理”、“选举权”等问题,而且直接使用了“集权制和政治文明”的表述,提出了政治文明的范畴。马克思的这篇文章基本涵盖了政治文明所包蕴的政治思想、政治活动、政治制度文明等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提出了政治文明的范畴,而且从来都是把文明作为一个系统、政治文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的。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多本经典著作,如《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与革命》、《论国家》等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文明思想。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闪2,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生活一分为三,把政治法律上层建筑和政治生活领域凸现出来,透露出一个深邃的思想:人类社会整体文明作为改革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表现,内含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种文明形态的划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政治文明中的根本性问题,即作为“文明社会的概括”的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和消亡规律,对政治文明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属性,都作了系统深人的论述。他们对资产阶级的民主与法制进行了辩证的历史的分析,肯定了它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巨大进步和作用,揭示了它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他们还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本质内容,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本质、形式及其同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的联系和根本区别作了科学的论述。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三维划分的思路,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创造性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相互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式的政治发展道路。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一直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建设,明确地把争取民主、建立民主政治作为中国的头等大事和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并为之不断奋斗。在这一奋斗过程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强调中国的国体是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民主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相结合的民主,提出了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关系的思想;其二,设计、创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首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其三,阐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倡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等等。

由于历史和社会政治体制的局限,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和实践也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中国得以建立,但没有及时完成政治发展的重点转移,仍把阶级斗争看作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的主线,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严重危害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在对民主地位的认识上,毛泽东首先认为民主是一种手段,是作为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一种手段,是作为达到集中的手段,对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的认识还不够明确。毛泽东欣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的“大民主”,忽视、轻视法制,倾向“人治”。这些认识成为他晚年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更加遗憾的是,毛泽东政治文明思想中的许多正确的东西没有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甚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还出现倒退和逆转的倾向。比如毛泽东曾科学地阐明了国体民主与政体民主的辩证关系,创建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体形式,但在后来的实践中却未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未能坚持和保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地位,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陷于瘫痪状态,出现国体与政体之间的矛盾和反差,民主政治建设遭到破坏。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的历史性课题时,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纳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把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与法制紧密联系起来,用日益完备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把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民主原则、民主程序予以确认和固定下来,逐步形成了他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其次,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系统的政治文明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并作出了突出的历史性巨大贡献。根据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1992年ro月,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1996年2月,江泽民在中南海一次法制讲座结束时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命题,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1997年9月,江泽民在十五大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十五大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庄严任务。2001年初,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这是江泽民第一次使用“政治文明”这一概念。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多次强调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党的制度建设。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而开启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航程。

十六大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第一,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第二,十六大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第三,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第四,指明了政治文明建设的途径:一是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三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领导。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十六大对政治文明建设基本问题的论述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十六大第一次在全国党的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强调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意义深远。它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政治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和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环,没有政治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六大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并写人《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又一重大贡献,是对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与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没有邓小平政治文明思想,就不可能有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再次,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对于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的基础上,愈来愈明确地认识到,必须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从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确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邓小平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大政方针概括为两条: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并重,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相互促进,同步发展。他一再要求,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方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民主已经写在我们的旗帜上,政治文明建设已作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民主与富强、文明一起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大文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且发展又很不平衡、封建主义的影响深远而缺少民主法制传统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任务艰巨,情况复杂,风险巨大。不发展民主不行,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行,但盲目发展民主,冒失地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也不行,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误导下,我国发展起来的所谓“大民主”,实质是场动乱和大灾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要
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全面地、系统地、深刻地规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性质、过程和基本的操作原则等内容,是我们建设社会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认真学习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我们要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实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努力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形式、新机制、新途径,把我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