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资源 > 政治学论文 > 行政管理学 > 干部人事管理
院士副部级?——我国院士制度的争议

作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时间:2006-07-03
近年来院士成了社会各界争相追捧的目标,“院士崇拜”现象愈演愈烈;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院士制度的议论和质疑一再升温。

对这场事关“院士信誉危机”的争议,有关权威人士认为,一方面说明现行院士制度有亟待改进和完善之处;另一方面,社会上对院士的盲目崇拜、少数院士利用其地位寻租、个别人的贿选行为等,也使院士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院士在争相追捧中被“异化”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愈演愈烈的“院士崇拜”现象,院士成了社会各界争相追捧的目标。表面上看,体现了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也反映出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有专家认为,院士制度的不完善和社会的浮躁心态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院士们穷于应付各种考察、颁奖、座谈,用于科研的时间可想而知。一个教授在成为院士之后再难见高水平研究成果,院士已成为社会活动家而不再是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教授顾海兵在接受采访时直言。

长期从事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春波教授说,“院士应是一种荣誉,是对当选者的学术成就的一种肯定,绝不应该把‘院士’与待遇、相应的资源和诸多好处挂钩。而目前我国对院士的管理采用的是一套行政体制:为院士定级别(相当于“副部级”),并享受相应的级别待遇,从行政上就给‘院士’加上了一些东西,一些光环。这正是院士制度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吴春波认为,过度的追捧和炒作,容易导致院士被“异化”,有违我国设立院士制度的初衷。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明确指出,社会上一些单位邀请院士“考察”“颁奖”“咨询”,实质上就是为了抬高他们自己。现在社会环境对院士的诱惑很多,给予的压力也很大。院士们也抱怨,老熟人、老上级或者是管自己的单位,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邀请,不去不合适,得罪人。

拔高待遇助长“院士崇拜”

资料显示,国家给院士的待遇是每个月200元补贴,这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标准,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变过。一些省、市或单位为了招揽人才,给院士各种各样的尊敬和礼遇本来无可厚非。但若把“院士”这一“稀缺资源”与地位、特权甚至金钱联系在一起,搞所谓“院士崇拜”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还会助长学术界的浮躁之风。

湖南一所大学对引进院士许诺:配偶随调,支付100万元人才使用费,100万元科研启动费,安排2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等;山东有所大学规定,除了正常待遇外,根据每位院士在大学的实际工作时间,院士津贴按每个月1万元人民币(全年按10个月计算)标准发放。一些省市为了提高自身形象,以各种方式为院士提供相应待遇。如西部某省给12位在本省工作的院士配发国产别克专用轿车,配车仪式隆重热烈;重庆市人才网发布的引进专业人才待遇规定,院士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待遇外,市财政每月发给岗位津贴8000元,院士享受省部级干部医疗待遇。河南省制定了一系列提高院士待遇的措施,如省属单位院士不低于20万元,省财政为院士每人补贴20万元配备工作,院士享受相当于副省级医疗待遇,医疗费实报实销等等。

令人不安的还有,院士评选异化为多数高校、院所和一些省市的“政绩工程”。一些地方、部门强烈要求在院士评选上的“零的突破”。一些省市将培养院士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举措。很多高校设有“院士工程”这样的机构和项目,某些单位甚至从增选院士前一年就开始四处公关。

顾海兵分析认为,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但同时把院士变成了“学术贵族”,“院士”被异化、被泛化了,成为“金字招牌”;另一方面,社会对院士的盲目追捧和炒作,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刺激,又反过来使科技工作者、甚至伪科技专家拼命想跻身院士的行列,出现1000多名候选人竞争100个增选名额的现象,增选中如出现腐败就不是新鲜事了。

现行制度设计的缺失

顾海兵认为,我国的“院士制度具有天然缺陷”,主要的一点就是等级制。几乎公认的是,院士相当于副部(省)级。“学术界就不应该搞等级制,不应该搞什么最高头衔。”科学研究本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打破权威的过程。而现行院士制度就有违科学与创新的要求。

目前院士制度的另一弊端,就是院士制度的终身制。顾海兵认为,院士制度的终身制背离了优胜劣汰原则。这样的院士制度设计,因其只能上不用下,且利益无限,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把争取这种功名放在不恰当的位置上,使得评定院士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声音。

“如果院士不是终身制而是任期制,甚至规定只能遴选连任一次,或者每两年淘汰10%,还会有这么多人打破脑袋往里钻吗?因为是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享受相当于副部级的待遇,所以每一次的院士评选几乎成为一场内耗严重、成本极大的运动,所以才会有2003年40多位部长级高官的名字出现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名单中的情况。这样的追名,实质是追利,其结果有可能导致院士的膨胀与贬值。”顾海兵说。

有评论人士认为,院士的膨胀和贬值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一路高速增长,但科技的高层次创新却呈现了负增长态势。我国科技大奖——国家发明一等奖曾出现过连续6年空缺的情况,这说明了什么?本世纪前两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年均仅为20世纪90年代的1/3,甚至更低。目前我国每年的发明专利数量只相当于韩国的1/4,美国的1/40。

改革院士制度迫在眉睫


包括院士制度在内,任何一项制度的确立都有其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大可不必因其有缺陷就全盘否定这项制度。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中国的院士制度在促进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公认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项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院士制度的一成不变已为学术界所诟病,院士制度的改革势成必然。

顾海兵认为,科学领域应该是最不讲究名分的,只有当院士真正回归于学术,淘汰所有类似于封建社会等级制的身份认定,才能彻底解决中国院士选举的内耗与负效应问题,才能使全社会真正尊重科学、尊重真正的科学家。“而这需要有自我革命、壮士断腕的勇气。”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