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略论教学过程中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原则
作者:    文章来源:  
 略论教学过程中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原则

 

    曾毅红近日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发表文章《略论教学过程中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原则》,主要内容如下:

一、坚持政治性原则

    政治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原则,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邓小平早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强调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在对1989年政治风波的深刻反思中,他也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可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实际上,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一向是导向明确、紧抓不放并且颇有成效的。虽然它们没有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统称,但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名义下进行了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国民精神的教育等若干方面,体现了极其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包括“全球化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发达工业社会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与政策”、“后社会主义国家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学”等17门课程的模块,仅从这些课程名称来看,我们就能窥见其教育教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效。

应该肯定,我国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注重正确的政治导向。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一些教师或者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或者缺乏抵制错误言论的勇气,不自觉地在教学中淡化政治性、思想性的要求,以致有些学者曾呼吁要“重新找回马克思”。这些问题的提出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自省。

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没有放弃“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在国内,随着经济形式、社会组织、利益关系和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相应地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出现和蔓延难以避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理直气壮地宣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理直气壮地宣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理直气壮地宣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学生的“思想扣子”讲清楚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光明前景,讲清楚人民民主专政的强大生命力,讲清楚人民代表太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弘扬学术性原则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积极向学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只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不讲清或讲不清“为什么”,就必然会陷入空洞的、无的放矢的说教,教学效果无从谈起。事实上,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有些老师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理论性,把它纯粹讲成了宣传课、口号课,一味地照本宣科“满堂灌”。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决不能停留在理论的表面,必须在坚持政治性的前提下,更好地弘扬学术性原则,以提高教学效果。理由是: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长期的社会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既然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我们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除了讲清楚基本理论观点外,还要讲清楚理论的发展脉络、精神实质以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学术界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没有过时,它仍然能够回答当今经济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只要准确把握了它的基本理论及其精神实质,我们完全可以用它阐释当今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从而让学生信服马克思主义。第三,适当介绍一些学术最新研究成果,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掌握当前的理论研究动态非常重要。比如,针对一些学生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潮的倾向,我们不要采取回避的态度,而要积极正视这些问题,对这些思潮进行适当的介绍和评价,以使学生的思想在比较、鉴别、碰撞过程中,自觉地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如果我们一味地喊口号,没有深入的理论分析,没有鲜活的实例,学生自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产生兴趣。

总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政治性原则是方向、是灵魂,学术性原则是基础、是血肉,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割裂。政治性原则必须通过学术性原则体现出来;离开了学术性原则,政治性原则就得不到真正落实。同样,学术性原则也必须坚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前提,离开了政治性要求,学术性原则就不能真正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辩证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们必须在坚持政治性原则的前提下,适当追求学术氛围,既提高教学效果,也使学生在学术的熏陶中自觉地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三、提高教师素质,是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统一的前提

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是在教学中做到政治性和学术性统一的关键,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则是实现二者统一的前提。

    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教师素质提高的要求是全面和整体的,但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统一,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尤为重要。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有强烈的岗位意识和职业使命感,用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态度教书育人。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主要是指丰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广泛的知识涉猎和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专业素养。实际上,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前一方面有较好的把握和体现,而在后一方面有所欠缺。很多教师都非常勤奋敬业,但由于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所限,有些教师只能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不能讲清楚“为什么”,从而没有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还有些教师在课前也准备了丰富的教学案例,但由于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所以尽管教学内容丰富,学生也感兴趣甚至课堂很活跃,但一堂课下来学生仍然只看到问题的表象却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甚至会由于对一些“边缘性”的例子缺乏正确深刻的分析而误导了学生。可见,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强、责任性大而且课程内容变化较快,加之教师队伍日益年轻化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加强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功底、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要求各级相关的管理部门能为此创造更好的条件,包括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提供更多进修、培训、研讨和实践的机会;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学科带头人制度;打破校际界限,创设优秀教师资源共享的平台等等,真正有力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

(2015-06-23 18:22:00 点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