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阵地 用网络彰显马克思主义之美
作者:徐川 唐志文    文章来源:  《红旗文稿》2018/13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网上正面宣传。高校作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阵地,应当与时俱进,用青年善于接受的方式,用网络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美,让马克思主义走进网络空间、占领网络阵地,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的底色和根本标志,以此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感染力、理论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思想灯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中,为我们照亮了前路,指引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也让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播好马克思主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责任之所在、使命之所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高校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理解好、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离不开网络。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要解决好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就要做到青年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做到哪里。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学习、娱乐、社交等最主要的空间之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也逐渐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和必争之地。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青年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亮剑发声,清朗网络,让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上感受正能量,磨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活起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切实抓好网络这个“第三课堂”,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让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展现新的魅力。

  一是要因时而进,回应现实,解决好创新不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高歌猛进,这些毫无疑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更好诠释提供了更多样本。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转型时期和发展过程中问题丛生,矛盾复杂,利益诉求日益多元,生活在高速运转的节奏中,社会转型、职业规划、住房问题、医疗卫生、人际交往,个体的生存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创新提出了新挑战。目前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模糊认识,甚至是误读、误解: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社会脱节;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要搞平均主义,消灭私有财产等。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我们要在破除谣言、回应问题中让真理越辩越明,推动理论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二是要因事而化,转换表达,解决好实效不好的问题。毋庸讳言,如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线上线下面临讲授压力,因为不好上,难上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实效不佳主要表现为三个“脱节”:一是与时代脱节。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而我们的教育过程部分存在教条主义和滞后性,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做不到第一时间解释透彻。二是与现实脱节。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只讲“理论”不谈“问题”,只说“经典”不看“现实”的情况,理论宣传一旦脱离实际,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三是与学生脱节。很多学生提起思政类课程的印象是“严肃”“刻板”“没意思”“满堂灌”“填鸭教学”“照本宣科”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倾向,“晦涩难懂”“自说自话”“面目庄严”的指摘背后体现为“失语”“失踪”“失声”的现实困境。

  三是要因势利导,固本培元,解决好本领恐慌的问题。当前有一些思政工作者提到马克思主义就会产生本领恐慌,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浮于表面,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万能的口号,却无法让群众接受和信服。这主要是没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根本。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要抓住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克服本领恐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吃透弄通,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理论传播者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

  此外,在新媒体场域中,网络发声的主体逐渐多元化,移动信息终端的普及又使得青年获取信息的渠道异常便捷,由之带来的问题就是泥沙俱下,不加甄别和筛选的信息超市会使青年面临选择困惑。谁在说,说什么,听谁的,为何听,这是需要解决的信源供给和价值引领的问题;有问题找谁,到哪里找,怎么找,有没有用,这是需要解决的信道选择和精准教育的问题。

  三 

  要正本清源,贴近青年、赢得青年,运用网络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有效性。

  全程陪伴,让马克思主义常听常新。人们常说陪伴对于恋人而言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孩子而言是最好的教育。陪伴是将心比心,也是以心换心,其核心指向就是耳濡目染、润物无声。青年大学生经常聚集在网络上,他们需要寻找精神的寄托、解决成长的困惑,需要有人指引、有人陪伴。如果一种理论能够经常被他们看到、听到,围绕在他们身边并能解疑释惑,显然更容易为之所接受。因此,网络课堂要赢得青年首先要发挥覆盖面广、实时交互性强的优势,做到全程陪伴,有所问必有所答,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解释世界,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解决困难,让马克思主义长期陪伴在青年周围,培养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挚感情。在网络上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教育绝不能一曝十寒、一蹴而就,网上意识形态斗争和思想话语权的争夺一直是长期艰巨的工程。一方面要给青年学生的个人咨询提供一个便捷、即时、私密、有效的交互平台,另一方面要通过坚持不懈的理论传播,让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等在青年的心灵和脑海中从晦涩难懂变成耳熟能详,从庄重呆板变成和蔼可亲,让青年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之真、精神之美,强化渠道信任。

  话语转换,让马克思主义入耳入心。作为伴随着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强国一代”,对于交流的即时性、互动性、趣味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了解青年所需,才能提供青年所求。一个有效的思想教育过程或理论传播过程就应该像谈恋爱一样,心有灵犀、会心一笑,用最好的沟通方式,最好的话语呈现,在最恰当的场合提供给对方,才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传播过程不仅要做到内容高质量,还要用青年喜爱的话语体系,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抓住青年的心,确保青年听得进喜欢听。因此,在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努力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让青年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同时又乐在其中,能充分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语言魅力。通过解读马克思经典原著中的比喻,本身就能让青年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辛辣地讽刺了“贵族们”的掩耳盗铃行径,“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生动地描述了人民群众的“火眼金睛”。

  议程设置,让马克思主义应时应势。作为大众传播学中的重要命题,“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网络宣传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传播活动,有效的传播要把握信息传导的过程,一项立体丰满的网络思政教育产品会像一次精心设计的旅途,步移景换,处处惊喜。在网络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把握理论传播和教育教学的规律,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课程设计,努力把理论说透彻、把故事讲精彩、把内容做丰富,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其次要把握关键节点,形成关注效应,让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年关注的话题和焦点。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融媒体平台同步推出的《马克思是对的》《你好,马克思》《200岁的马克思依然年轻》等一系列网络作品,通过对时代精神的提炼解答理想信念课题,正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青年说服力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同时,针对社会热点话题和学生的思想疑惑,包括青年成长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需要强化理论指导和应用指导,不回避、不遮掩,确保有声音、有态度、有回应,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主动发声,提升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青年的号召力,不断增强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美誉度。

  直面关切,让马克思主义发力发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证明一种科学的理论不光要能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一种理论再正确、再精妙,也要应用于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让人信服。恩格斯也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永葆活力的源泉。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发复杂、激烈、尖锐,无论是面对网络中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还是现实中虚荣浮躁的不良风气和精致利己主义的侵蚀,我们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予以回应,把“问题”和“主义”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分析,把真正的道理讲清楚、讲明白。“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因此,在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驱动,聚焦大学生思想上的难点、疑点、热点和痛点,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看待、剖析现实问题,感受理论的魅力,让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

  要把外在的教育引导目标,内化为感同身受并身体力行的思想意志与自觉行为,绝非一件易事,不能凭喊破嗓子的一时虚火,而要靠持之以恒的真功巧力。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传播中,需要广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生理想信念,当成终身事业追求,真正拿起马克思主义这个指导实践和批判错误思想的锐利武器,为新时代青年心中点亮马克思主义的灯塔,用网络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美。

  (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办公室主任)

(2018-07-19 10:40:00 点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