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作者: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6日 06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重要性,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找到了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同时发展成为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每个人理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 

  1.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支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 

  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从夯实科学世界观开始。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立足的根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通过客观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矛盾,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向全世界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必然”的得出是运用科学世界观分析资本主义的结果。在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之后,也指出了它不可解决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时,马克思又把科学世界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置于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之上,使之成为不可动摇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这是对《共产党宣言》阐述的“两个必然”结论的进一步科学论证。

  有了科学世界观才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世界观是支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中流砥柱。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改造世界观有所忽视,有的人甚至接受西方偏见,对改造世界观进行诋毁。这对人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第一条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其中强调:“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2.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帮助共产党人应对纷繁复杂现实问题和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利器 

  由于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武装头脑,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也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这一科学世界观,有效应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解决了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长期以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开创了内政外交的新局面,带领全国人民走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康庄大道。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正确处理和引导全党全国人民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有效引导了党内外思想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探索实践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问题,不仅统一了思想认识、顺应了民心党心,而且堵住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的缺口,成为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的关键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武器,在处理有关改革的问题上,保持了战略定力。随着我国改革向纵深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要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把握好变和不变的关系,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既锐意改革,又保持政治上的定力,保证中国改革的正确方向,防止出现颠覆性的错误。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在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进程中展现的理论伟力。

  3.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 

  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共产党宣言》提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没有与人民大众不同的特殊的利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民大众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早在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的初心,以中国梦凝聚和动员广大人民,坚持改革发展为了人民、改革过程依靠人民、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深入开展脱贫攻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时,坚持把“蛋糕”分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在新时代的鲜活实践。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刘书林) 

(2018-07-23 15:15:00 点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