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治学研究》 > 2001年第二期
“多党制”乱了非洲———从美国女议员和肯尼亚总统的一问一答谈起

作者:刘润山 时间:2003-07-16
今年4月12日,以美国众议院院长丹尼斯·哈斯特尔特率领的美国议员代表团和肯尼亚总统莫伊会见完毕,走出总统府客厅时,美国议员约翰逊女士以“记者”身份当众向莫伊总统发难:“总统先生,我们听说肯尼亚治安状况很差,部族矛盾重重,外国旅游者都不敢来了,原因何在?”

问题提得尖锐、非洲老资格政治家莫伊总统的回答也够得体:“肯尼亚曾多年致力于消除部族隔阂,而且卓有成效,但自从实行‘多党制’以后,这种隔阂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蔓延到全国每个角落。人们当初以为‘多党制’会有助于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但后果却恰恰相反,因为这些政党都是以部族为基础成立并参加国家权力角逐的,这和独立前殖民者用‘多党制’分裂我们的人民同出一辙。独立后我们也曾试过‘多党制’,到头来引起一系列部族和种族冲突。我很遗憾地看到,曾给肯尼亚带来安定和发展的一党制被某些国家定性为‘独裁专制’。坦率地说,‘多党制’并没有取得人们所期望的成功,当初‘国际社会’应提供更适当的模式帮助非洲,而不是‘多党制’”。
莫伊还指出,在非洲,“多党”和战乱是绞在一起的,周边战乱邻国的难民把武器走私到肯尼亚,严重危害了肯尼亚社会治安,而这些武器恰恰来自西方。

看来,莫伊总统并不赞赏被美国看作灵丹妙药的西式“多党制”,在很大程度上,非洲国家是在西方经济要挟下被逼上“贼船”的。非洲有多少政党,没有人说得清楚,像肯尼亚这个并不大的国家就有40多个,可以说除去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其余是清一色的“部族党”。政党多了调门儿也就多了,乱轰轰地各吹各的号。政府出台一项措施或决定,不管正确与否或对人民是否有利,反对之声总是不绝于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西方国家几乎不知疲倦地夹在中间掺和添乱,暗地里为某些党“慷慨解囊”,其目的不言自明。这恰好应了一位东非国家总统的话:“似乎推不翻政府就不能算是实行了‘多党民主’”。

“党多瞎捣乱,鸡多不下蛋”,反对党朝三暮四,政府疲于内耗,国家经济如何发展?热衷于此道的只是少数政治人物,到头来苦了老百姓。

其实,对绝大多数当地百姓来说。首要关心的恐怕是肚皮。记者在和当地群众闲聊时还从未听到过任何普通人为“多党制”唱赞歌,他们多是无可奈何地摇脑袋,在摇脑袋之余也没忘了给自己找点乐子,七嘴八舌拿“多党选举”开涮。譬如他们说大选时,各党派头领四处演讲拉选票:有的双腿跪地手持麦克风求奶奶告爷爷地大声呼吁选民投他一票,这种超级“待遇”普通百姓平时从来未享受过;有的装模作样地宣称“这里该修路,那里该架桥”,“这里要建学校,那里要设医院”,“我当选了你们统统有工作拿大钱”,空头支票开了几本,而当选议员后就来无影去无踪了。

选举期间,每个政党向选民兜售自己时都有特定的手势,或指头或拳头,而多数选民举胳膊喊口号,最终却是为了排队领取那200先令小钱,并戏称为“收获的季节”。尤其是那些社会闲散人员,在投票前三至六个月的时间内“政治热情空前高涨”,从早晨5点起床一直到晚上8点整天泡在“热情”之中,饿着肚子一天到晚不间歇地穿行于各党派演说会场之间,以便排队领钱,他们每天收益大约在600至1000先令不等,对囊中羞涩者实在不算少。大选投票的前一天,对“政治家”们堪称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他们绝不愿半年的心血和钱财付诸东流,干脆把选民用汽车拉到家里狠狠“招待”一番,杀牛宰鸡,让选民彻夜大吃,第二天再拉着他们奔赴投票站。而大多数选民似乎并不怎么领情,在拿完钱饱过餐之后依然“我行我素”,给你个“投票没商量”。

这就是西方在肯尼亚乃至非洲鼓噪起来的“多党制”,带来的是一片政治混乱和经济乏力。一位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曾这么说过:“鼓吹多党制的美国只有两个政党。这两个党派的手段、目的、宗旨完全一致,实际上创建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一党制。在这个‘民主国家’里,政治沦为已定型的社会经济模式下个人或利益集团间的争执、较量与野心搏斗。”

然而,不管美国如何,非洲的“多党制”灾难还会继续下去。

原载《解放日报》,2001年4月24日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