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的体系 独到的见解——评王寿林著《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论》
作者:李景鹏
时间:2006-04-28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是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迫切性与时俱进。出于一个理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王寿林同志以其执着的理论勇气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经过多年的潜心学习和不断探索,现在终于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论》一书奉献给读者。对此,我感到由衷地高兴并向作者表示祝贺!
按照通行的观点,具有比较厚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对完整的体系架构,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象及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因而这种反映不仅应该是正确的,而且应该是系统的、严密的、规范的。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从中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出发,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广泛借鉴了古今中外民主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通过系统分析和认真思考,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静态到动态的顺序,构筑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念、规则和运作,并形成三篇。
理论篇是全书的立足点。作者指出:民主理念作为民主理想、民主信念、民主方法、民主态度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是人们对民主的内在本质和外部特征的理性思考和观念把握,是人们对民主的基本概念、基本关系、基本形式、基本价值以及民主的制度特征、程度特征、发展特征、时空特征的宏观体认和总体建构,因而它是民主评价的理性尺度,是民主发展的观念向导。在理念篇中作者首先从基本概念、基本关系、基本形式、基本价值四个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然后从民主的制度特征、程度特征、发展特征和时空特征四个方面展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
规则篇是全书的关节点。作者指出:民主规则作为民主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的中间环节,存在于民主原则、民主制度、民主机制之中,是指导民主建设的基本准则,是调整民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评价民主行为的基本尺度,因而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中处于枢纽地位,具有普适的性质,起着规范的作用。在规则篇中作者在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原则——主权与治权原则、自由与平等原则、开放与竞争原则、多数与少数原则、合作与协商原则、法治与程序原则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并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进行了比较。然后从分析监督制约机制的客观依据和本质要求入手,阐述了民主的监督机制和权力的制约机制。
运作篇是全书的落脚点。作者指出:民主的运行与操作,同民主的发展动力、发展途径、发展取向、发展条件紧密相联。它作为民主理念和民主规则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历史经验的反思、现实实践的考察、发展走向的展望,并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运作思路。在民主的运作篇中,作者首先从原由、动因、重点和方略四个方面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探讨,继而把加强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和国家监督制约机制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基本途径,把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民主与科学的统一、民主与效率的统一、民主与稳定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基本取向予以阐发,最后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主体条件。
在上述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作者对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以及国家与社会、权力与权利、公仆与主人、领袖与群众、政党与政府、少数与多数、集权与分权、人治与法治、监督与制约的关系等有关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做到了深思熟虑、立意新颖、分析细致、论证严密、提炼精确、表达明朗。同时,作者对衡量民主的尺度的阐述、对民主类型与民主发展程度的不同内涵的揭示、对民主建设既要懂得国情又要把握好时代特征的观点的阐发、对主权与治权的划分、对多数型民主模式与协商性民主模式的划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四种角色的概括、对苏联巨变原因的概括、对分权制衡理论的分析、对民主委托、调控、收回权力的分析、对过度集权体制弊端的分析、对政治体制改革内容的补偿性、完善性、连带性、适应性的划分以及纵向过程控制与横向总体控制的分析、对党内监督体系构成要素的分析、对党内监督机制建设疏漏的分析、对民主发展主体条件的分析、对民主要素结构的分析和图解等等,都具有独到之处,读起来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为了全面反映前期的研究成果,在该书的正文之后又增加了两篇附录,即经典篇和探索篇。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看到作者思路的演进过程。
总之,该书具有理论视野新、研究方法新、体系框架新、学术观点新的特点,反映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一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一个贡献。
注释:
①王寿林:《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论》,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评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市,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