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治学研究》 > 2003年增刊
关于政党政治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前瞻——“政党政治:模式、理论与实践”学术专刊编后记

作者:本刊编者 宋月红 郭静 执笔 时间:2003-10-09
    一、编辑出版缘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主办的“政党政治:模式、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由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资助)于2002年10月11-12日在北京举行。国内各地及来自美、德、法、瑞典、新加坡等国的专家学者共5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提交论文30余篇。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政党政治:模式、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就政党政治的内涵、政党政治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论、国别政党政治现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有待深入研究或具有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本次会议促进了国内同行学者研究成果的交流,增进了中外学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是近年来中外政党政治研究深度和广度在一定范围内的一次集中展示。

    在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曾呼吁主办单位结集出版会议论文。会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经研究论证,决定以本次会议论文为主,并结合近年来国内政党政治问题研究现状,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主办的《政治学研究》杂志,编辑出版“政党政治:模式、理论与实践”学术专刊。

    调查中国学术出版市场,应当说,以政党政治研究为专题的出版物在中国还是比较稀少的。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办者和研究政党政治问题的一个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有责任推进政党政治研究在中国的进一步开展。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编辑出版“政党政治:模式、理论与实践”学术专刊,不失为履行这种职责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促进国内学术界对政党政治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
二、关于政党政治的科学内涵

    如何理解“政党政治”,决定着政党政治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目的。国内学术界对“政党政治”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观点认为,“政党政治是指由政党掌握国家政权并在社会政治生活、国家事务和政体运作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政治”。狭义的观点认为,“政党政治用以特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政党进行社会政治活动的合法规则、秩序和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国家的政治实际上由几个至少两个以上政党来共同处理,由拥有议会议席多数的政党掌握国家的行政权”。

    我们认为,“政党政治”这一概念应该能够涵盖中外不同社会制度和国家的一切政党活动和政党制度。但是,鉴于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理论中,“政党政治”概念有其特定内涵,主要是指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和通过竞选程序获胜的政党上台执政等一整套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涵义。因此,人们曾长期认为,“政党政治”属于资产阶级政党和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概念或范畴,而不适用于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然而,作为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组织形式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运作形式的“政党政治”,早已是近现代世界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而且它在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制度与规则、作用与本质等各个方面,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有着鲜明的区别,所以,我们在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下政党活动和政党制度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政党政治”这一概念加以新的界定,赋予“政党政治”以能够包容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活动和政党制度的新内涵。在这方面的理论创新工作,有待于大力加强。

三、关于政党政治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论
    研究政党政治,必须搞清楚研究的目的,并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在本专刊所选论文中,有学者指出,政党政治是当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政党制度和政党政治运作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每个国家政党制度和政党政治运作的特点都是由本国的具体国情,包括基本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对各国的政党政治模式、理论与实践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比较研究,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这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助于相互了解和学习彼此的长处,有助于借鉴和汲取别国的经验和教训,完善适合本国国情和本国发展需要的政党政治。

    还有学者指出,政党政治发源于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已发展成为当代绝大多数国家政治生活的运作形式。但是,由于各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阶级、阶层关系和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同,因而,各国政党政治的制度模式、理论和实践规则各不相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不论哪一个国家,试图全盘照搬别国的政党政治模式,都不会取得好效果;反过来说,不论哪一个国家试图让他国全盘照搬自己国家的模式,也行不通。但是,各国都有通过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逐步完善本国政党政治规则的智慧和办法,这其中也包括来自认真学习、借鉴别国经验,注意汲取别国教训而增长的智慧和达成的自我完善办法。所以,我们从事政党政治问题研究的原则是:不迷信照搬别国模式,也不拒绝借鉴吸收别国经验。既不可固步自封,也不可东施效颦。

    有学者强调,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和中国政治学界有责任加强政党政治问题研究,包括各国政党政治理论和实践比较研究方面的科研工作,通过形成更多有理论建树和实践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关于国外政党政治现状

    在本专刊所选论文中,一些专家学者就国外政党政治现状,尤其是政党制度和政党执政模式问题,分别从区域、国别和比较研究的角度作了较为深入的研讨,对政党政治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西欧国家政党政治问题。这是近年来国内政党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针对欧洲特别是西欧政党政治的变化态势,有学者指出,近几年来的欧洲政治又逐渐向右转,尤其是极右政党组织的声势上升。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近年来西欧国家极右政党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传统政党在纲领和政策上趋向“中间化”中丢失了许多下层民众。传统政党执政后并不兑现对下层群众的利益许诺,选民也缺乏对执政党有效的制约手段,尤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被边缘化,这就为极右政党留下了可资利用的空间。

    有学者认为,在西欧各国社会党和社会党国际中,虽然各政党都以“社会民主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但具体政治倾向和政策各有不同。

    究竟应如何认识西方社会民主党问题,有学者用分层次的认识方法来分析西方社会民主党。第一个层次是,西方社会民主党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在关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这些根本问题的看法上,它和共产党的区别在哪里?该学者认为,西方社会民主党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主张社会改良主义的政党;而共产党是主张资本主义社会通过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党。第二个层次是,如何看待西方社会民主党所主张和采取的一些具体理论、政策?例如,它主张和实行对资本主义经济搞民主监督,用共同参与的经济民主或工业民主去补充议会民主,主张和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以及后来的“第三条道路”所主张的以“社会投资国家”去取代社会福利国家,等等。该学者认为,对于西方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和政策层次中所包含的文明成果,例如,它所力图解决的保持效率与公平的一定均衡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其所主张的政策措施包含有某些值得借鉴的政治文明因素,我们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加以吸取和借鉴。

    (二)前苏联东欧政党政治问题。有学者指出,苏东剧变后,东欧国家从原来的“一党制”急剧转向多党制。按照东欧社会的普遍预期,是希望运用“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的普遍原则,建立多党竞争和轮流执政制度,实现政治民主,保障人民的政治参与。但事与愿违,多党制实践更多导致的是政治上的混乱,政党不稳定,形形色色的政党多如牛毛,政纲不清,立场不明,许多政党成为少数野心家满足其表现欲和进行政治冒险的工具。在这样的政党体制下,许多选民厌倦政治,甚或远离政治,对政治持冷漠的态度。

    该学者同时指出,左右翼政党轮流执政是当代东欧政党政治最显著的特点。左右翼政党轮流执政,是由东欧剧变后形成的政治经济格局决定的,主要是由于左右翼政党都没有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纲领,在竞选中淡化意识形态,以及一些外部制约因素的影响。目前看来,东欧左右翼政党总体上的力量对比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左右翼政党轮流执政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

    (三)西方发达国家政党政治中的“新政治”(New Politics)现象。一位法国学者在研讨会上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政治文化”(New Political Culture)理论。他根据对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的政党政治情况调查指出,在这些国家,公民与政党的距离在不断加大。具体表现是,政党控制选举,并通过挑选候选人和阻止公民推选其他候选人等形式窒息了公民的选举参与;大多数公民很少参与所在城市的市政管理;政党凝聚力下降,党员人数趋于减少;选民尤其是青年人对政治冷漠,厌倦选举,选举投票率趋于下降;在竞选中,政党已不是唯一的选择,一些非政府组织、独立人士和社会名流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一位与会美国学者指出,这种“新政治”现象还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党动员作用的减弱,政党政治渐趋衰落。

 五、关于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和当代台湾地区的政党问题

    (一)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关于民初建立两党制问题,有学者认为,民初政党林立,一党制没有现实政治基础。当时的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与革命党人如宋教仁的政党政治思想不约而同,都主张或倾向于实行两党制。对两党制的这种认同,促使各派政治势力试图通过对民初政党进行整合重建,形成两党格局,建立两党制。但是,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两党制并不具备实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

    关于民初建立政党内阁制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宋教仁推行政党内阁制,对于民初民主政治建设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国民党在国会中所获得的选举优势,为国民党组织政党内阁创造了一种政治前提条件。但是,这一选举优势并没有能够转化为有实际意义的政治优势。因为袁世凯是不允许国民党组成政党内阁的,这就是宋教仁被暗杀的历史原因。]

    (二)当代中国台湾地区的政党问题。有学者认为,国民党统治“法统”延续的危机,经济、社会发展为新政党的产生打造了社会基础;国际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台湾在国际上日趋孤立,对国民党的统治造成很大冲击;随着台湾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的变化,选举的频繁举行也导致国民党逐渐失去对整个选举过程和结果的掌控。国民党在台湾威权统治的瓦解,使台湾由一党专政进入到基本上是两党竞争的政党政治框架。

六、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

    (一)社会阶层变化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深刻变化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永葆自身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有学者认为,在这种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必须做到纲领明确,固本强基,保障工农两大阶级的权利,把工人、农民作为党执政的最根本的阶级基础和依靠力量,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同时,又要反映和兼顾其他社会阶层的合法利益,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多党制;从形式上来说,既不是所谓一党制,也不是两党制、多党制,而是融一党制、多党制为一体的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有学者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自我完善、发展和创新。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有利于从严治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七、政党政治研究前瞻

    在国际风云变幻中,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和老党失去执政地位;一些传统政党实施变革,一些新兴政党崛起;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仍然处于低潮。综观世界范围内的政党政治,呈现出两种基本趋势:一是政党政治的变革;二是政党政治的衰弱。作为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政党政治实践的这种变化,迫切要求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政党政治研究。

    (一)加强政党政治基本理论的研究。这就是要在科学界定政党政治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政党学说,政党与社会阶级阶层的关系,政党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政党文化、政党选举、政党执政理论等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国共产党,尤其要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党的先进性理论和执政规律问题的研究,逐步建构比较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理论体系。需要注意的是,要建构政党政治的科学理论,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政党政治研究就得不出科学的结论。

    (二)加强政党和政党制度的比较研究。不同性质的政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政党制度。在主要研究几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政党政治的基础上,不应忽视对其他国家,尤其是非洲、南美洲等国家的政党政治的研究,以拓展政党政治的国别研究,总结各国政党政治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真学习、借鉴别国经验,汲取别国教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政党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文明建设。

    (三)加强对政党政治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中外政党政治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政党政治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除前面提到的一些国家出现的政党动员能力下降、欧洲社会民主党的变革以及东欧“政党真空”等问题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社会结构变化对政党政治的影响,以及绿党、非政府组织、国际性的反资本主义全球化运动等新现象和发展趋势等,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尤其有必要在比以往更深入系统地研究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和制度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回答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执政地位,真正按“三个代表”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坚持和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制度。

    由于研讨会涉及的内容和本专刊篇幅所限,我们所选的论文只是近年来政党政治问题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文中观点,仅反映作者在本领域的研究心得。在编选本专刊的过程中我们感到,目前国内政党政治问题研究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对许多问题特别是涉及政党政治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还很不深入,迫切需要专家学者们继续努力,形成更多和更成熟的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研究成果。

    本增刊由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王一程研究员主编;所长助理董礼胜研究员协助主编,从组织研讨会到论文的约稿、审读至本刊的选稿,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宋月红副研究员任执行主编,负责具体编辑工作。

作者:宋月红 郭静,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北京市,100732)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