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之间:一部中国政治学力作——《中国政治学:科学与人文的探索》评介
作者:蔡翠红
时间:2009-05-20
《中国政治学:科学与人文的探索》不仅是孙关宏先生从事教育和科研45年心得体会之结晶,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折射了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路径。
孙关宏先生从20世纪60年代初从事马列主义教育到后来政治学的学术转变轨迹,其实可以作为中国政治学科发展轨迹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政治学在1952年之前有过短暂的存在,随后就效仿苏联中断。直到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政治学等研究需要赶快补课的指示之后,中国政治学得以恢复。随后,许多高校(包括复旦大学)招收了政治学专业的本科生。孙先生就是新中国政治学恢复的见证人与参与者之一。
孙先生用心完成的这本著作,每一个专题都紧密联系当今中国的政治生活。其内容大致包括如下三方面:一是对政治学一般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理解。从政治学的学科特点出发,作者重新探讨了政治、政治学以及国家、阶级、利益集团、政党、人民等政治主体的概念与内涵。此外,作者还就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以及民主、意识形态、政治发展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虽然全书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逻辑为指导,但作者不囿于原有的结论,勇于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以下略举一二例:根据马克思主义,作者强调了社会是国家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国家的性质和任务根植于社会并在社会中才能得到解释,反之亦然,社会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受动者,而是考量国家建设成败的决定性要素。目前中国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其次是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和谐。此外,中国在进行现代国家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处理一些结构性要素,如民族的认同和整合、人民的忠诚和支持等。作者还强调了意识形态在现代政治体系的构建和运作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意识形态具有对立性、虚幻性、非理性论证以及强大的动员功能。作者总结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变迁。指出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政党化、国家化、制度化、神圣化、虚幻化等特色。二是对中国政治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思考与评析。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在“文革”结束及改革开放以来才从革命性阶段发展到建设性阶段,而中国政治也正从以斗争和运动为特征的传统政治,向以秩序和建设为特征的现代政治转换。以几十年的研究与教学为基础,作者在书中涉及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政治发展、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类现实问题。诸如从公共权威的视角考察公共权威的根源及运作,以及对“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认识;从民主政治的视角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基础、权力结构、制度安排与政治过程;从政治发展的视角,主张联系中国近代史,从宏观角度用文明转型理论来分析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并认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中的自由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中国政治中的一些负面现象进行了反思与评论。诸如对认为政治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泛政治观”的危害与影响的透视。对中国民主的演进与不足的分析;以及对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如发展不平衡、腐败与官僚主义的评析等。三是对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思考,也即作者贯穿全书始终的是对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倡导。作者始终认为中国政治学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科学化是中国政治学走向成熟的基础,而人文精神即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等价值性内容是作为学科的政治学在发展中务必蕴涵的一种终极关怀。作者认为,中国政治学的演进进程不但科学精神有所欠缺,人文精神更多有不足。中国政治学研究走向科学,还有相当困难。同时,在人文精神方面,作者建议中国政治学研究需要加强研究者个人人文修养,加强学术性与思想性的结合,并要避免目前中国学术界所弥漫的“轻浮躁动、追逐功利”的气氛。
笔者认为,中国学者对政治学的知识体系进行理论总结的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政治学教材类,大多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为起点或基本框架。出于教材的多方兼顾性,这类著作多为基本原理类分析与介绍。二是翻译引进的西方政治学经典以及一些青年学者所从事的相关研究。而孙先生的这本书则属于第三类,即非教材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的政治学。它力图以中国的现实政治为背景,以中国政治发展为线索,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政治学理论的发展进行新的梳理和重新理解。
诚然,这本书的魅力不仅在其丰富而切实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还在如下几方面独具特色:
一是勇于直言。孙先生做人的原则是“淡泊名利,注重真情”,并认为做人与做学问一样,最重要的是要讲“真”字。一生都在提倡说真话的巴金是作者的偶像。所以作者只求在书中“力所能及地向读者表达一些感悟,说一些心中真实的思想和认识,同读者作一次心灵的交流”。二是有独立主见。本书正文部分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作者在不同刊物上的发表文章、在学术讲座或研讨会上的发言、给研究生的讲稿内容以及为学生博士论文出版所写的序言。每一部分作者都有不少独立主见,尤其是讲稿及为学生出版论文所写序言部分,文字虽略显口语化,但却通俗易懂,并充满作者的独到见解与思想火花,是作者对中国政治和政治学反复思考的凝练。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新中国恢复政治学以来政治学者,孙先生先后主编或参与编写了《政治学概要》、《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等十数本著作并发表了许多文章。然而,这却是孙先生为学四十余年一本个人专著,因而本书所选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几乎囊括了作者所有最有价值的思想与认识。而书后的附录,如1982年“关于第一期全国政治学讲习班的汇报”以及讲习班学员与授课老师名单等都是首次发表的有助于研究中国政治学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当然,也不是说本书全无不足。比如对中国政治学的理解和界定方面,究竟是中国的政治学,还是中国政治的政治学?似乎还有不够清楚的方面。前者可能更多是中国学者对政治学的研究,后者更多是对中国政治的科学回答。还有,作者强调科学与人文的探索,但本书显然人文思考更多,而科学主义的探索相比之下有所逊色,特别是对西方现代政治科学的方法论和人文观点有机结合略显不足。但无论如何,《中国政治学:科学与人文的探索》一书不仅有助于我们透视中国政治的发展,而且也为中国政治学的未来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而笔者认为这本书正是为政与为学都可借鉴的不可多得的一剂良药。
作者:蔡翠红,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上海市,200433)
(责任编辑:林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