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下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16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研究工作
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潮和思想。与会学者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大意义
有学者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运动有区别,马克思主义运动可能遇到挫折,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映的是客观规律,不会过时,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去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所表明的道理。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说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面临的基本问题,才是能够深刻而科学地观察国家命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为中国社会指明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再次,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关系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的关键。
(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路
有学者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一门党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一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理念。不能泛化马克思主义概念,不能把西方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学派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学派,不能以是否批判资本主义为标准区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二是要创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路。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创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发展;经济上全局性、大局性的问题是政治问题,要研究经济方面的政治,贯彻宪法中规定的公有制主体地位,通过从严治党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使劳动者参加管理。三是要正确使用现代化概念。中国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不能泛化到意识形态和根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否则容易步入西方现代化话语陷阱。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民粹主义”和罗尔斯政治思想
有学者指出,要理清“民粹主义”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涵义。马克思主义指出并批判的“民粹主义”,主要是指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出现的,期望不依靠无产阶级而直接依靠农民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在小农经济基础上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思潮。西方语境中的“民粹主义”(populism,也有译成“平民主义”“大众主义”),是在西方话语体系中被广泛使用的一个政治概念,至今没有统一明确的涵义。当下中国语境下的“民粹主义”概念存在滥用、泛化现象,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扣上“民粹主义”的帽子加以否定、排斥和批判。
有学者提出,罗尔斯平等主义的背后是形式主义的自由主义哲学,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面前变得软弱无力,要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批判罗尔斯正义论的原则和历史唯心主义性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和内容
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亟待加强。与会学者就加强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范畴、阶级和阶级分析方法、经典作家的政治思想等展开了充分的研讨。
(一)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范畴
有学者指出,为回应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疏离和“污名化”,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范畴的辨析和体系建设,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有若干对对立统一范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解放,包括资本与劳动、剥削与解放、革命与改革;第二层次是建设,包括阶级与阶层、政党与群众、民主与集中;第三层次是发展,包括国家与社会、权力与权利、自由与平等。这些范畴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理论重新解释。
(二)阶级和阶级分析方法
与会学者指出,政治学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坚持阶级理论才能说明问题;哲学社会科学是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必然要讲阶级;过去批判阶级斗争为纲,不等于否定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理论是分析社会斗争的一把钥匙;用阶级方法分析重大问题应该成为理论工作者的常态。
与会学者还提出如何区分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以及如何处理当代阶级矛盾等内容。有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仍然存在,不能否定或取消“专政”;要与依法治国联系起来,把阶级斗争纳入依法治国的轨道。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有学者提出,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监督问责思想是领导干部无为问责制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上下监督问责与同级监督问责,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相当于熟练工人标准的薪资待遇,干部由选举产生并可被撤换、受群众监督,人民公仆的社会地位。有学者还就重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普选权的批判,马克思的国家形态学说与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此外,有学者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论的唯物史观,要从观念谱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给出最终答案。还有学者认为,对国家的阶级本质和职能,要从国家与剩余价值生产和再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探索。
三、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和运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的结果,加强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内容,与会学者围绕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中国政治制度研究要坚持的原则
学者们认为,研究中国政治制度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必须强调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这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在整个政治制度体系中,国体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民主与专政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离开专政讲民主是做不到的。二是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权力、行使国家权力的最好组织形式。三是坚持单一制国家结构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四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
(二)中共中央集体交接班制度的优势和意义
有学者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集体交接班制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实行民主协商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集体选拔方式,比单纯实行选举的方式更能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长期培养锻炼与全面考察选拔相结合的方式比单纯的选举更能选出贤能的领导人;依法有序的权力更替比西方几年一次的频繁选举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与政策的连续性。中国高层集体交接班的成功有助于打破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迷信,对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的制度化更替、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的权力更替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民族理论与实践
有学者分析了西南地区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族际认同的传统。有学者以多民族混居杂居村为个案进行分析,提出通过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团结。有学者对玉树藏族自治州实施的“村寺并联治理”进行了调查,认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民族工作,以民族“融合”为目标,尊重差异,实现民族团结。有学者认为,民族、民族主义研究要实现方法论的转变,摒除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联系与发展思维的基础上,走向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从而超越对国家民族的狭隘而固定不变的观念,为当下的世界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路径。
此外,人大代表贿选案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内容。有学者认为,衡阳、辽宁等地人大代表贿选的发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选举的异化,与参与者的思想认识、贿选收益、制度漏洞、当地政治生态有密切关系,要加强思想教育、健全制度、严厉惩处以防治贿选。
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党的建设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以及党的领导和执政等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与会者深入研讨的内容。
(一)党的执政规律
学者们强调,政治学应当研究执政的“三大规律”。首先要把握执政的一般规律。第一个规律是人心向背的规律。赢得人心,才能执政;丧失民心,必然丧失执政地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赢得民心的任务十分繁重。第二个规律是政党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一个政党,没有严明的政治纪律,就会分崩离析。其次要把握共产党执政的普遍规律。其中最重要的规律就是共产党不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共产党没有党派的特殊利益。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清除各种政治利益集团,确保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三要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特殊规律。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加强调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从严治党规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
有学者认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应该从经验研究上升到哲学视角,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高度,加强理论研究,构建合理的框架。有学者认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拓展执政合法性资源,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党的建设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必须要把党的建设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取得的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成果,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最关键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践的物质力量和中介,是把科学的理论用来改造世界的推动力量,自身也是被科学理论缔造的政治组织;党的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效果如何;党的力量强弱是衡量马克思主义力量强弱的主要标杆;党的建设的成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败。
(三)党的政治代表观
有学者提出,代表是现代政党的首要功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党政治代表观,回答了“为什么”要代表、“谁”代表、代表“谁”、“如何”代表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政治代表观在理顺党与国家、人民和其他党派之间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在也存在代表功能弱化、问责机制缺失等诸多挑战,因而需要进一步丰富政治代表观的内容,完善政党利益代表机制,充分发挥党代会的功能。
(四)从严治党要衔接好党纪与国法的关系
有学者提出,科学准确把握党纪与国法的关系是实现从严治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当前党纪与国法衔接中存在问题,可能使纪检工作在合法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遇阻。为加强纪法衔接,纪检机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对纪法衔接的正确认识,不断探索、丰富和创新党组织内部的核查手段,充分熟悉并善于运用行政监察和公检法机关掌握各类核查手段,加强纪检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纪法衔接工作的效率。
此外,与会学者还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现实运用和光辉前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与民主关系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绿色”“共享”发展理念等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作者:靳晓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市,211100)、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100028)
(责任编辑:孟令梅)